魏晋南朝时期的笔法承递

2015-10-24 03:28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魏晋南朝时期的笔法承递

在文人流派书法的勃兴中,魏晋南朝的书家高度重视书法技法的研究,笔法祖述相沿成链,成为流派沿革不断出新的重要基础。我们不仅可以从晋人残纸《虽未读帖》上反复练习的“楼”“闻”等字的用笔中窥及当时练习者孜孜以求探索笔法奥妙的心态,还可以从流传至今的书家趣事中看到时人高度重视笔法的情况。宋陈思《书苑蓄华》卷首记云:
魏撞砾少时,随刘胜入袍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批把等议用笔法。拜忽见蔡伯嘴(蔡色)《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繇及诞死,栋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岂不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这则传说未必真实,但从中不难发现当时书家已将笔法视为书法艺术第一位重要条件,并且由“用笔”更体悟出书法“流美”的基本特征。
视笔法为书法艺术之本的观念,在魏晋时期成为最重要的命题,这可在当时的书论中得到印证。如传为卫夫人(一说王羲之)所作的《笔阵图》开宗明义,首句便言:“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托名王羲之的《书论》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这些书论虽不甚可靠,但作为观念的表现,当有参考价值。
流传至今的《传授笔法人名》一文还曾记载了汉末而下书家笔法传递的线索: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援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蔡邕受之于天乃是子虚乌有的事,崔援年岁长于蔡邕,用一“传”字当然也是不可能的。锤踪残后四十三年卫夫人才出生,如何传授也有问题,所以此段话显然不是值得推敲的真实史料。但如果不以亲授,而以承继某人的笔法关系看.这种记载正揭示了魏晋时代文人流派书法传递有绪的发展关系。此外我们从文献中还可读到这一时期许多著名书家祖述笔法师承的文字,如:
邯郸淳:“得(王)次仲法,名在(梁)鹊后。”.,
钟繇、胡昭:“魏初,有锤、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
卫灌 :“采张芝法,以凯(灌之父)法参之,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沟
王导:“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
卫砾:“善锤法,王逸少之师。”
王度 :“能章、楷,谨传钟法。”。
这些例子足以说明此时的书家将笔法视为书法的根基。作为传授笔法的途径,显然包括亲授和间接传授两种,在许许多多的学书者中,能得到名家亲授的当属少数,因而更显其珍贵难得。中国古代凡伎艺、医卜、工匠之属多秘授单传,所谓不著文字、口传手授,书法、丹青一道概不能例外。因而笔法的创始固不易,而得到著名书家的笔法传授则成为当时学书者终生追求的目标。这种重视笔法技巧的风气,必然导致笔法研究不断深人。
在当时新体还不甚完善的情况下,笔法的研究迅速刺激着新书体的成熟。因而在这场文人流派书法的大变革中,笔法传递,流派出新与新体完善这三者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成为魏晋时期文人流派书法沿革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锤、王时代的书法流派,乃是在改造完善新体的过程中出现的,并由此产生出新的艺术风格。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魏晋南朝时期的笔法承递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