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与王羲之

2015-10-24 20:41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两晋与王羲之

两晋时代特别是东晋时代,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时代。直观地说,在此之前,我们所研究的都是碑。而流传最早的墨迹是西晋陆机的 《平复帖》,具有特殊的意义。陆机和陆云兄弟俩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远不如他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文学批评史上,陆机 《文赋》是一代名篇,而对今天来说,《平复帖》却远不如 《文赋》来得华美。不过我们发现它的艺术性很强,线条的力度、弹性也很强,它是流传最早的墨迹。请大家注意的一点是:竹木简、帛书也是墨迹。“墨迹”的概念较宽泛,《平复帖》可以说是流传迄今最早的法帖。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法帖有两个含义。第一,必须是名作,《平复帖》肯定是名作,这点没问题;第二,法帖必须是有地位的书法家和皇帝、宰相写的。如 《李柏文书》、楼兰永嘉纪年残纸,是墨迹,但不是法帖。按照古代人的概念,身分地位高的人或历史公认的书家写的作品才配称有 “法”,否则就无所谓法,墨迹可能只是从材料方面来说取与石刻相对的含义,它可能是平民百姓写的,而法帖必须是有地位的历史人物写的。所以把 《平复帖》说成墨迹,还不如说是法帖来得更让人在习惯上易于接受。
《平复帖》是目前流传最早的作品。从隶书演变而来,书法家出手写章草写得这么好,真是令人赞叹。但它已是处于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与汉简中的章草相比,隶书的成分少了,露锋笔划也少了,这就是一个进步。《平复帖》出现的同时应该还有其它同类型的作品,但是我们今天却无法看到。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平复帖》自然是最好的、首屈一指的。当然,近年也有人怀疑 《平复帖》的可靠性,特别是它是否出自陆机之手。不过,这是个真伪的问题,而有一点可以肯定,所有的书法家在艺术上都对它感兴趣。隶书结构是扁的,篆书结构是长的,而走向草书特别是章草,其结构走向不规则,取势呈多变形态,但不离手写体的 “方”。这个 “方”与我们今天用的方块汉字是同一概念,所以这是一个大进步。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楷书的方正概念。从后汉到三国到西晋,草、楷、章的互相消长,其实无不是在这方结构的正、变上进行多种探索。《平复帖》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之所以说是一件大事,就是因为它给我们留下了第一流的、高层文化人对线条的理解。陆机当过大将军,又是一个有名的才学之士,他的文化层次毋庸置疑,他和那些写竹木简的平民、徒隶是不一样的。在甘肃、新疆边陲戍边的隶卒有什么样的文化水准与文化生活,以及它与典型的上层文化界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今天根本无法猜测。我们只能根据实际存在的竹木简、文书来笼统推断。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而这对于书法文化研究而言,终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是,现在有身分,有文化地位的人参与进来了,对文化人的情况我们比较容易了解到。比如关于陆机的生平事迹,文献史籍都有记载,他本人又有很多文学作品存世,这样就比较容易判断。
书法又由底层的庶民阶层回到了很有身分的将相士族中去,我们可以将这个阶层概括为贵族阶层。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以后的书法史里还会不断得到印证。书法文字原来是从贵族阶层发动的,除彩陶文字没有办法判断其作者身分之外,甲骨文至少是巫师掌握的特权。掌握文化的这些人,在原始部落里也必然是属高阶层的人,也就是掌握权力、有特殊的身分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人。两汉时期可以说是书法走向庶民化的第一次浪潮,现在又从徒隶和平民阶层返回到贵族阶层,我们只要稍稍调查一下西晋和东晋时期书法家的身分,就会清楚地了解到这一点。

陆机身分很高,他之所以在西晋王朝的勾心斗角中遭杀身之祸,就证明他不是一般的人物,并卷入了相当酷烈的权力之争中去。西晋时期的书法家索靖、卫恒也都是很有身分的大家族的人。索靖官拜征西将军,卫恒官至黄门侍郎。河东卫氏也是当时的豪门大族。在曹魏时期创立的九品中正制,我想是研究这一时期门阀制度、研究书法在上层文化层重新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依据。尤其重要的是,九品中正制形成一个高级士族的制度保护圈,其特征是中正官受政府委派,对各州、郡、县的士族籍贯、父祖官爵、个人品德进行品评以定门第的高低,并将九品的等级划出,供吏部在铨选人才时作依据。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它在一开始是以大族名士控制的清议为对立面,改其为由政府委任的中正进行客观品第。最初它是有兼容人才的长处,豪族寒士均可以平等地参加铨试,但到后来,由于门第高低成了唯一的资格,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被铨选的士族由于得益于门第,在出任高官时必然保护本门第的利益,这样不断循环,仍沦为一种等级与世袭的形式。门阀制度的出现,正是与九品中正制有密切关系。当然,九品中正制在最初是进步的,与汉末卖官鬻爵的腐败相比,显然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它的实施过程中又促成了一种明确的士族阶级和士族意识。过去中央考核官吏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任人唯亲的现象不胜枚举,九品中正制的意义就在于它从一个集权的制度,走向比较民主的社会评议制度。当然它带来的弊病,则是由于这种制度的存在,形成了各门阀大族之间重新各立门户,平民百姓无缘问津,而各门阀大族的互相抗衡又构成了一种新的不稳定。门阀大族的出现是魏晋时期社会史、人文史的一个突出现象,它正是通过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慢慢形成的。我们不禁想起唐代刘禹锡的一句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就是东晋时代的两个大家族。而这种家族门阀的形成,它在书法上产生影响并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则正是在东晋时代。西晋时书法基本上还是上承曹魏。传世的如 《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郛休碑》、《张朗碑》等,大都还是隶书的体式,只是结构见方,见出钟繇楷法对西晋书法的影响,但我想这里面还有一个华夏正宗、中原陕洛一带文化兴盛的地域规定存在。即如曹魏上承后汉,西晋又上承曹魏一样。此外,西晋司马氏立国才三十年即陷入战乱,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使书法很难有较好的发展,上承古典传统的汉法也是十分正常的。在书法史上,唯一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在于隶书的方正。除陆机 《平复帖》或 《李柏文书》之外,还出现了墓志的体式。《华芳墓志》、《左棻墓志》、《苟岳墓志》等等隶书墓志的出现,尽管在书体上并没有多大突破,但从书法物质材料格局方面看,却在无意中开出了一个墓志书法的大端。
于是,我们可以集中来研究门阀制度和士族文化心态在东晋书法史上的独特表现。应该强调,整个中国书法史走向自觉,离不开 “士”的文化内涵的规定性,而没有东晋时代以二王为首的士大夫式书法家群体,则我们根本无法把握这一时期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上承曹魏的西晋隶书碑是实用的(尽管当时已有主动欣赏书法的风气),楼兰永嘉纪年残纸、李柏尺牍文书、魏晋写经和西晋木简也是实用的,隶书墓志柩铭也还是实用的。即使是 《平复帖》,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个高层文化人对书法的艺术观照本能与表现本能,但它也还是不脱实用立场的。而到了东晋,王羲之父子的出现却对这种发展定势作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纯欣赏的态度、强调审美的表现、对主体的尊重、对艺术技巧的理性把握,成为这一时期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而这种形态的产生,离不开士族阶层的形成与九品中正制在社会文化方面上的催化,当然更离不开由此而产生的 “士”的思维模式与文化感觉。或许,它也离不开魏晋以来士大夫崇尚老庄、推崇清谈的主要风气,但究其根本,老庄式的谈玄不也正是 “士”的文化规定催化而成的么?实用化的书碑中何来士气、何来谈玄?没有整个文化结构的演变与推进,玄谈又何以能发端于东晋?
东晋偏安一隅,显然是基于中原与北方五胡十六国的混战,社会既不安定,文化艺术当然也无从谈起。东晋南迁吴越之后,整个文化重心完成了一次大迁移。而以门阀制度维系的东晋社会阶层,反映到书法史上,则是以发达的“士”的文化取代原有的曹魏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两晋与王羲之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