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尚意书风

2015-10-30 23:26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宋太宗和唐太宗都是书法的倡导者

宋太宗和唐太宗都是书法的倡导者,但这两个皇帝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宋太宗提倡书法,但他前面已经有了一个唐太宗,所以他的提倡没有那种震聋发聩之效。宋太宗尽管爱好书法,尽管对二王非常推崇,但他没有以个人的力量倡导起一个二王书派,他的个人成就不高,也没有强有力的全面措施。他尽管也作了大量的努力,但没有引起社会认同。所以,尽管他做的是同样的工作,还是被唐太宗的功绩所淹没,在书法史上缺少足够的地位与影响力。
从整体上看,宋代书风一反古法,和唐代相比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基调。唐代书法是 “尚法”,晋代书法是 “尚韵”,而宋代书法则是 “尚意”。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在这里请大家注意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现象。如前所述,唐代书法的 “尚法”是以众多的碑版为标志的,包括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些人都在朝廷担任高官,所以整个唐代的书法发展可以归结为一种官僚书法的形态。而到了宋代,发生了某种转变,书法基本上是文人士大夫式的书法。当然,我们只是指一种大的趋势。如果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情况就各有所异,比如苏东坡、黄庭坚也做过官,也可算是官僚。但是,我们讲的是当时书法发展的态势,一种是走向官僚的态势,一种是走向文人士大夫的心态。前者是堂皇肃穆的,而后者却是潇洒飘逸的。苏东坡也好,黄庭坚也好,不管他们做过多高的官,但他们在面对书法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心态是一种典型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文人士大夫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了解中国文化的 “士”的现象,特别是宋以后的士大夫的种种表现,可以发掘出许多深层的中国文化命题。
宋代士大夫书法的出现,有哪些标志?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宋初重文轻武,以书取士的具体措施被一种更宽泛的重视士大夫学养、文化知识结构,并希望以这种知识结构来为治国平天下服务的目的所取代。所谓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指的就是这种重视文治但又比较质朴,不求在华 美与文饰上做文章的时代特征。以此为背景,当然更注重实际的文治才能而不至于对试卷中的文字优劣斤斤计较,这使得以书取士似乎失却了一个直接的基础,书法的普及受到了削弱。另一方面,学有素养的士大夫阶层正努力从实用的书法中挣脱出来,希望以自己的全面艺术才华来塑造一种完整的士气。书法即使是在诠试科举等应用场合,也与唐代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一是楷书定形后,为了书写更便捷,在日常应用的行书中,宋代不像初唐代朝廷各部要养这么多的楷书手。唐代人鉴于南北朝的情况,急于建立法度,而宋代人鉴于唐代已有楷法,又在急于找出书写的捷径。这是书法本身的发展规律使然。二是唐、宋人的科举方法不一样。唐代的科举中有一个 “行卷”的现象,研究唐史的专家都对这一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将它作为唐代文学发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 “行卷”现象就是把能代表自己水平的诗赋文章抄得工工整整,在考试之前,投送给当朝显贵看。一旦获得赏赐,就能谋个一官半职。因为有了这种 “行卷”的现象,书法中以书取士就带有一种规定性,卷子要让显贵们感兴趣,得迎合他们的口味,以使他们在录取时优先考虑,所以书法也得投其所好。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如果是个不懂书法的考官,就得按不懂书法的实用立场来应酬以期成功。但是,这种投其所好夤缘显贵的风气在很大的范围内流行,考进士的人可以各走各的门路,从书法风气来说会有一种自由度,必然比来自行政控制的符合某个个人格式的规定强。而事实却是:越自由,则 “行卷”的书法就越需要规范化,不能讲风格个性,只能以最普通的应用楷书为基准来写,以期懂书法或不懂书法的显贵们一读卷子即能有反应。这又不妨可以看作是唐代楷法端严的又一个原因。但这种 “行卷”的风气,到了宋代几乎没有了。由于重文轻武的原因,宋代的科举考试相比唐代来说,表面上更讲究集权式的公正,而这种公正在书法上的意义就造成谁做主考官,士子的文章和书法就跟谁走,要不然成功率很低。所以当时米芾写过这么一段话,以形容当时试场上的书法风气:

至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始皆学其书,肥扁朴拙,是时不誊录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韩忠献公琦好颜书,士俗皆学颜书。及蔡襄贵,士庶又皆学之。王文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自此古法不讲。

宋代当然我们还可以说这是当时整个宋代的状况

当然我们还可以说这是当时整个宋代的状况。历史学家曾提出,宋代社会结构与受文官系统控制有很大关系。著名的有神宗时新法与旧法之争,哲宗时蜀党、洛党、朔党三派的倾轧。因为宋代的士大夫都是通过科举从政,都很有学问,在朝廷中极易按照个人的主张形成各自的“党”。朝廷中形成各种 “党”导致了士大夫党争现象的出现,这在唐以前较少见。比如初盛唐时,没有士大夫式的党争,只有个人的权利之争,而宋代的党争则表现为两种治国主张之争,这两者的动因是不一样的。我想宋代诠选官吏的渠道和重文轻武的政策,比唐代更容易造成士大夫之间的意气纷争。士大夫之间的 “党争”本身,反映了宋代由官僚社会机制逐渐过渡到士大夫机制,历史学家们称之为是 “文官系统”。虽然仍有贵族、王侯、官僚、将相等,但是在社会中起作用的主导成分已经变了。我们对宋代文臣的文集、策论都很重视,但是,我们对唐代的颜真卿、郭子仪、李光弼等名臣名将,一般不大习惯去注重他们的文化背景,也许专门研究唐史的专家可能会注重,但是一般我们宁愿以官僚形象、将军形象视之。而我们看宋代人物时,即使不提文学大师如苏东坡,提宰相,比如司马光、王安石,我们第一关心的就是他们的文集。很显然,在这里文化视角开始变了。宋初的宰相很多,每一个人都给我们留下一大部文集。而研究宋史时,也绝对不会先去研究这个人打过多少胜仗,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宋代国力开始走向衰落的表现。但实际上,在它的背后潜伏着一种更深的原因,即支配社会前进的主导势力在成分上的转变。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划分,当然有很多例外。那么,这种转变过程决定了宋代的书法必然也是与政治、社会、经济一样,渐渐过渡为文人士大夫所掌握。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蔡襄算是一个书法家,是一个正直的大臣,做过三司使 (财政大臣)。一个通过科举上来的人,可能对财政一窃不通,但却可以做财政大臣,什么原因呢?就是那个时候以科举取士,你的知识只限于四书五经或诗赋策论,可能是非专业知识,但是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同样可以做官。当时判断知识水平的高低,只是根据古代的那些经学的标准,这种现象一直到清末还是很普遍。务实一点的王朝,可以采取一些务实的考核方法,但也还是不太注重实践经验。它似乎为书法史带来一个后果,就是当时的苏东坡也好,黄庭坚也好,他们尽管以书法闻名,但是,脑子实际上并不在书法上,他们同样视书法为小技。苏东坡当时也没想到他会以书法成就大名,以他的诗词歌赋而成就大名,他们当时的目标是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目标。他们认为搞书法没出息,要传达圣人之言,四夷臣服、致君尧舜,这才是士大夫的真正理想,苏东坡等就是这样一种典型。
苏东坡是地道的学士风度,杭州到处有他的足迹,苏堤、东坡纪念馆、东坡巾、东坡帽、东坡肉……。在书法史上,颜真卿在王羲之的笼罩之下,可以说是第一代成功者。苏东坡便是第二代成功者。苏东坡的书法也是走向丰腴一路的,他的楷书完全上承颜真卿,但他和蔡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注重内在精神的把握,而蔡襄则注重技巧意识的把握。因为蔡襄当时的目标是要正本清源,把唐末五代人搞乱的书风重新整理过来,所以他学颜真卿的目标非常单纯,只注重技巧。当时人缺的就是技巧,缺的就是形式。而到了苏东坡的时代,对颜真卿的标准和期望都变了,在平稳之后所需要的是一种发展,落实到苏东坡,他所期望的是要从颜真卿的作品中找到一种内在的精神。所以他的目标不是正本清源,也不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完美的技巧模式,而是寻求突破。整理的工作蔡襄已经做完了,苏东坡要的是突破。
苏东坡是个大才子,满腹经伦。他在书法上的突破有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他提出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即书法要无意于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还提出 “我书意造本无法”,个人书风是纯凭己意而发,本来就无所谓什么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点画则随意信手,不作规范推求。“貌妍容有矉,壁美何妨楕”,不注重面面俱到的完美而要求个性的强调与发挥,甚至是缺陷美。这些都是苏东坡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信息。在他所处的时代,书法需要突破,而这种突破光局限于注重技巧、点画是完不成的,必须从更大的角度着眼,同时从历史与主体立场出发。在唐代和宋初蔡襄的技法笼罩下,如果仅仅注重技巧,那么永远摆脱不了唐人的法。所以苏东坡的时代,就是要把原有的技法规范作一些解放,从 “点画信手”到 “无意于佳”,大家想一想,注重技法、注重点画这些是非常有意识的,要写好一般意义上的字就得注重技法。但当书家无意于佳时,也就根本无所谓好不好的意识,这时人的精神状态,将得到彻底的解放与自由。如果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书家在这种自由状态下写出来的作品,必然是非常完美,而且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完美,而不是刻意为之的完美。所以苏东坡提出的是一种解放的观点。我们把这种观点看成是宋代书坛观念的一种革命。革命的成功就是确立起崇尚个人意趣的风气,这就是宋人 “尚意”的含义。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当然,在唐代森严法度的笼罩之下,苏东坡提出要反法度,如果没有技巧的支撑也是很难成功的。苏东坡修养很全面,一方面他有技巧,他是在已经掌握了技巧之后,才开始有这样革命性的思考的。如果他技巧还没有掌握,就像南齐张永一样去茫茫然地 “恨二王无臣法”,那决计不会倡导起一种思潮。另一方面,苏东坡总体素养极高,在绘画史、文学史、书法史、政治史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是一个中国古代士大夫中独一无二、非常难得的人。他的知识全面,这种全面本身其实也是宋代社会文化心态的一种标志,是士大夫形象的完美体现。在宋代以前,我们还找不出这样的人物。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宋代尚意书风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