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和他的复古书风

2015-11-01 18:43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赵构和他的复古书风

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赵估第九子,宋钦宗赵恒弟。大观元年五月二十日生于东京(开封)大内,生母皇后韦氏。八月,赐名,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宣和三年(1121)十二月进封康王。“靖康之变”中仓皇南走的赵构,于靖康二年(1127)五月一日被拥戴即帝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赵宋政权,改元建炎,史称南宋。赵构因此被朝野尊为“中兴之主”。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绍兴八年(1138),下诏建都于临安府(杭州),仍称行在所。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十日,内降御札禅让帝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帝,十一日退处德寿宫。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卒于德寿宫。溢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l“高宗”。次年(1188) 三月,攒葬会稽(浙江绍兴)上皇山(宝山)之麓“永思陵”,故后人亦尊称其为“思陵”。

高宗赵构身披“中兴”之使命,且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六年,但因为重用秦桧,偏听奸佞,杀害岳飞,而于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与侵国土、虏父兄的金国达成“绍兴和议”,向金称臣、割地、纳贡。因此,作为帝王的赵构,尽管在内政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无法逃脱后世史学家“恬堕猥懦,坐失事机··· ···偷安忍耻,匿怨忘亲”之讥评的基本命运。

但是,赵构作为中国历史上书法造诣较高的几位帝王之一,在艺术上显示出了较高的才华。他不仅习书勤勉,所作丰硕,而且技法纯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个人风貌。虽然就整个中国书法史而言,赵构还难称为一代大家,而在南宋时代的一百五十余年中,他还是堪称传统技法全面的实力派代表人物,并有着开启南宋书坛风气之功,在书法创作、理论两方面对南宋一代以及后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宋高宗赵构,生活在封建文化和艺术达到高峰的两宋时代,能跻身于当时一流书法家行列,自然不全是因为他的帝王身份在起作用。然而,也正是帝王的特殊身份,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活动舞台,并为他赢得了一个可供后世评鉴的参照体系。

(一)垂意笔法,亲御翰墨———赵构书法的三个阶段

作为帝王的赵构,在书法上竟然投人了大量的时间,这不能不令人惊异。在历代帝王中,就对书法创作的投入而言,赵构也许是“一人之下,百人之上”,而这“一人”恰恰是他的父亲———宋徽宗赵佶。即便是“飞龙之初”的建炎和绍兴初期,尚处羁旅之难中的赵构不仅曾多次书写《资治通鉴》、《史记》列传、《尚书》、(孝经》等长篇巨制宣示宰臣等人,而且多次书扇以赐近臣、宫人。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在他执政的岁月里,竞然可以置父兄尚陷异族、中原尚未收复等国仇家恨于不顾,而自得于“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显然,赵构对书法有着一种超乎常情的“偏爱”,书法已经成为赵构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正是书法给他带来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自信力量,以至于每逢朝政大事,他几乎都要用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心情。比如,在绍兴前期韩世忠、岳飞抗金得胜时,他曾分别书写“忠勇”、“精忠”等字以示旌表;为鼓动士类,他多次将自己所临古法帖,所书诗文赐予宰执,还不免以此教导一番;太学建成,应臣下之请,将自己所书“六经”等数十万字刊石,并建阁储于其中;每逢大举,必亲洒宸翰赐新第进士。显然,赵构正是有意识地发挥了自己的书法特长,以推行“中兴”之初确定的“文物之治”这一赵宋政权的传统国策。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将艺术手段运用到政权统治并得以“完美”结合的最佳范例了。在南宋人所编撰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皇朝中兴纪事本末》(《中兴小纪》)、《南宋馆阁录》、《南宋馆阁续录》、《四朝闻见录》、《玉海》和《景定建康志》、《咸淳临安志》等书中,相关记载随处可见。

将其生平行历和书风发展结合起来加以考察

赵构的书法活动,将其生平行历和书风发展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大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1.羁旅时期———绍兴七年(1137)以前,其书风表现为以取法北宋名家黄庭坚、米芾为主导,同时开始上涉晋唐法书。

赵构是在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北宋大观、政和、宣和年间长大的。北宋帝王“一祖八宗,皆一喜翰墨”,其中艺术成就最高者恰恰是赵构的父亲徽宗赵佶。北宋中后期,更是人才济济,书法艺术空前繁荣,苏轼、黄庭坚(图1一1一1.2)、米芾(图1一1一1.3)、薛绍彭等,笔势澜翻,在书法领域各擅其能。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宣和内府藏有大量显赫的历代名贤法书墨迹,在《淳化阁帖》、《大观帖》等陆续刊成的基础上,宣和年间相继修成《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等艺术大典。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风尚新、书家辈出的时代,又成长在一个热衷艺术、书画氛围浓郁的帝王家族中,备受各位先代皇帝御书和禁中大量历代名贤法书墨迹的熏染,赵构从小就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其对书法艺术的热衷恐怕已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对政事国事的关心。

关于赵构早期的书法活动,南宋人就有明确的记载。杨万里说:”我高宗初作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最后作孙过庭字,故我孝宗与今上皆作孙字。“ 楼钥说:”高宗皇帝自履大位,时当艰难,无他嗜好,惟以翰墨自娱。始为黄庭坚书,改用米芾,动皆逼真。至绍兴初,专仿二王,不待心摹手追之勤,而得其笔意,楷法益妙。” 李心传也说:“思陵本学黄书,后以伪豫遣能黄书者为间,改从右军。而绍兴之初笔势已如此,乃与《戒石铭》字体顿异,殆天纵也。”南宋末年的王应麟综合了前辈的说法,提出:“高宗皇帝云章奎画,昭回于天。爱自飞龙之初,颇喜黄庭坚,后又采米芾;已而皆置不用,颛意羲、献父子,手追心摹,曾不数年,直与之齐驱并辔。” 在此基础上,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记载更为圆融:

高宗讳构,徽宗第九子。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尝言:“学书惟视笔法精神。朕得王献之《洛神赋》六行,置之几间,日阅数十过,觉于书有所得。”又言:“学书必以钟、王为法,然后出入变化。”李心传以谓:“思陵本学黄庭坚书,后以伪豫遣能庭坚书者为间,改从右军。”或云:“初学米芾,又辅以六朝风骨,自成一家。”

其实,赵构应早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习书法了,而且最初是取学父皇赵佶的。赵构论书自跋曾云:“昔余学太上皇帝字,倏忽数岁。瞻望銮舆,尚留沙漠,泫然久之。赐宋唐卿。”这应当是赵构在徽宗拘于金五国城而尚未去世的绍兴五年(1135)四月以前(或绍兴七年正月讣报南至前)的话。受书人宋唐卿,后来在绍兴十年以内侍省副都知的身份出任了徽宗梓宫按行副使。宗室子弟早年遵从皇帝学习书法,恰恰是赵宋的一大传统。可惜,赵构早年取学徽宗字(瘦金体)一类的书迹至今尚未发现。

大约在登基以后,赵构就转用黄庭坚字体作书了。这至少传达了两条信息,一是赵构有意识地回避了太上皇的影响,而不再用他的“瘦金体”发布御札,以免触动某些敏锐的神经;二是赵构至少在宣和年间就已经取学黄庭坚书法了,而且可能也是接受徽宗赵佶之庭训。赵构传世书迹中的早期作品也明显地流露出这一倾向。如,绍兴二年六月诏颁《黄山谷书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于各郡县时的手谕十二行,绍兴三年所书的《佛顶光明塔碑》和赐岳飞的《珍灭群寇敕》等,均是典型的黄书体势。又据熊克记,绍兴元年,赵构曾亲书扇赐讲读官王绹、胡直孺、胡交修等,“皆取杜甫诗······于绹则曰‘霖雨思贤佐,丹青忆老臣’,直孺则日‘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交修则曰‘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盖上之光宠儒臣如此”。对此,陆游曾有跋记:“臣某少时与胡尚书之子杞,同学于云门山中,见高皇帝赐尚书御题扇曰:‘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盖黄(庭坚)体也,与此手诏绝相类。

楼钥又曾记述说:“高宗皇帝垂精翰墨,始为黄庭坚书,今《戒石铭》之类是也。伪齐尚存,故臣郑亿年辈密奏:‘(刘)豫方使人习庭坚体,恐缓急与御笔相乱。’遂改米芾字,皆夺其真。”而据岳珂所记:“中兴初,思陵以万几之暇垂意笔法,始好黄庭坚书,故《戒石之铭》以颁,而方国一札皆似之。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后复好公(米芾)书,以其子敷文阁直学士友仁侍清燕,而宸翰之体遂大变,追晋唐,前无合作。珂家所藏诏墨几百轴,以岁月考之,良是。故绍兴间,公书尽归九禁而世罕传。最后赤水得珠,颐神北内,躬御宝遗跗,制《翰笔志》,多纪公遗事,益知帝心简注,惟公是嗜。是帖多天上本,间有‘内府图书’及‘绍兴’宝玺在焉。可见,赵构大约在绍兴四、五年(1134-1135)间开始从使用黄庭坚字体转向使川米芾字体,外部政治环境上的原因就是出于防止北方的“齐帝”刘豫金国傀儡政权以黄庭坚字体相乱,而内部艺术环境上的原因是米芾书迹大量搜集于内府,且米芾之子米友仁侍清燕于宫中。比如,约书于绍兴四年前后的《书白居易七律自咏诗卷》和绍兴七年(1137)所书(赐岳飞手敕》等,均是典型的米法之作。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赵构和他的复古书风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