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神秘的甲骨文书法

2015-10-11 15:50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神秘的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用青铜夔龙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约公元前1250年前后盘庚由毫(今河南商丘)迁殷(今河南安阳)前后的遗物。甲骨文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殷代故都遗物,故称殷墟甲骨文。它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最系统、数量最集中的文字。《尚书·多士》中有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些典、册,在今天看来,应该就是这些甲骨文本。由于时间实在太久远了的缘故,每当我们审视这些“典、册”的时候,一种莫名的神秘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要进一步学习和欣赏这些甲骨文本,我们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才能寻得门径。

一、商殷帝系简述

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殷祖辈第一代名契,帝喾次妃简狄所生,因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赐姓子氏。第八代名微(上甲)。
第十四代名天乙,克桀建商,是为商家第一代君王,谥号成汤。第十九代君王名盘庚,于盘庚十四年即公元前1300年前后,将都城由毫迁往殷。此后,殷历经了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等12王。盘庚以前称商,自盘庚后改称殷。我们从有关史料中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史家称商殷历23世37王,可知是从契的第八代微(上甲)开始记起的。
2.根据甲骨文记载,以第八代微为界,之前的先祖一概称先公—此时尚处于神话传说时代。之后的先祖皆称先王——华夏从此进人了有史时代。
3.从微(上甲)开始,商家生子,皆以其生日的天干取名。
4.目前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基本上是自盘庚至帝辛(殷封王)之间前后大约270年间制作的。

    1936年河南安阳小屯东北H127坑所出土的刻辞卜甲拓片:此坑属于武丁时代埋藏甲骨的窖穴。H127坑甲骨不但数量多,而且刻辞内容极其丰富、广泛,上至天文星象,下至人间杂事,涉及殷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商殷历史的珍贵资料。有学者H127坑的发现,等于发现了殷王朝的档案库。
二、甲骨文与商殷文化

1.继统文化
我国古代(包括司马迁在内)对商殷帝系的“兄终弟继”现象不理解或多有微词,认为“兄终弟继”的继统方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今天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其中的谜团:武乙以前,直系、旁系并重。也就是说,父终子继和兄终弟继都是合法的,兄弟之间无主辅之别。这是商殷继统文化的特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今天推测:一是上古时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可能很短,采取兄终弟继的方式可以给下一代的成长留出足够的时间;二是继统文化从原始的禅让制度演变而来,公共社会—家族天下—家天下,这里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值得一提的是:
(1)有商一朝31王,采取兄终弟继的方式传位,但弟继终了,最后还是还位于嫡系长子或长孙。整个商王朝在继统问题上一直没有混乱,也未曾出现在皇位继承上的篡逆问题。
(2)殷末4代帝王则是实行父死子继的继统方式,这应该是直系嫡传继统文化的滥觞。

2.谥法的滥觞

对于谥法的问题,学术界一般认定溢法起源于西周孝王(前909一前895年间)。从出土的甲骨文分析来看,有商一代帝王31个君主的名字,都已经具有了谥号的意味。因此,谥法起源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和论证。

3.关于方国的问题

夏、商国土,西迄陕西,东至东海,沿河流域小国众多。《吕氏春秋·用民》中有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甲骨文中称“国”为“方国”。甲骨刻辞中记载的有七百多个方国,方国一般称“某方”。学术界就把“某方”称为某方国。方国的首领称“某侯”或“某伯”。
4.神抵
“神抵”中的“神”是指天神。而“抵”则是指地神。神抵是商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敬鬼神,尤其是敬天神、敬地神,是商代举国上下头等重要的大事。这表现在:
(1)商王之名,用天干命名,其用意就在于“人即天也”、“天亦帝也”。商王就是“天帝”,商王代表着天的意志。
(2)商家尊先人为“先公”、“先王”,并统称为帝。自成汤以下称帝,最后发展到末代的帝乙、帝辛,直接取“帝”为名,与自然神的“上帝”并列予以祭祀。
(3)商人崇鬼神,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5.祭祀

商人的祭祀活动,范围之大、形式之多,使人难以理解,构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商代正宗的祭祀活动叫做“周祭”,是商王室大型、正宗的祭祀活动。周祭分五个阶段(共需要35旬):翌祭(需11旬),祭祭、氰祭、替祭(共需13旬),乡祭(需11旬)。整个祭祀活动共需时35旬,休息1旬,即36旬,是为一年。一个周祭年结束后,再开始新一轮的周祭(即开始新的一年)。也就是说,商王室的礼宾司整年都在忙于进行祭祀活动。故《尔雅·释天》中有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除了正宗的、记载比较明确的祭祀活动之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目、不知身份的祭祀活动。由此可以推断:商人崇鬼祭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商人特有的祭祀文化名目众多、祭法奇特、祭品繁杂且数量巨大。据甲骨文记载的相关祭祀名目就多达一百多种。
祭品所需物牲——牛、马、羊、猪,动辄即宰杀成百上千;祭品有时还需“人牲”——砍人头以祭,即杀人以祭先王。还有杀人殉祭。殷墟见到的最大规模的殉人有2000具尸骨。

三、甲骨文的书契者—贞人

    1991年河南安阳花园庄东地H3坑出土的卜甲拓片:

    甲骨文在刻制时,有所谓“顺兆刻辞”与“迎兆刻辞.两种书写刻制形式.但其章法却都是对称的。对称的章法会给人一平衡的感觉。对称与平衡构建了甲骨文书法的艺术基调。我们再来看这件卜甲的章法布局.你就会体会到我们先民对平衡与对称是如何理解和崇尚的。商人要把名目繁多的各种祭祀活动记录下来,并使之传之万代,其方式是用刀镌刻龟甲、兽骨,制作成甲骨文本,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永存万世的“典”或“策”。制作甲骨文这一活动,有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和十分复杂的制作过程。据《周礼·春官》记载:这个庞大机构由龟人、捶氏、大卜、占人等约一百六十人组成。在这一百六十多人当中,有一人身居十分显赫的位置—甲骨文的书契者—贞人。据有关资料分析:贞人具有以下特权:

(1)贞人是最后决定凶吉的判断者

甲骨文中有名字记载的贞人有一百二十多人,他们是最后裁决重大事务的决策人,又是甲骨文的书契者、契刻者。著名甲骨文学者董作宾先生根据甲骨文本编写了一本贞人花名册,这些贞人今天看来应该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代书法家。
(2)贞人是知识渊博的史学家
在大量祭祀卜辞之中,涉及到诸多历史人物、商王世系、先公先王以及有功旧臣,撰写祭祀卜辞的贞人对这些历史掌故应该是了如指掌,熟记在心,应用自如。王国维《殷卜辞中先公先王考》中有云:“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见于卜辞者殆鲜。”因此,贞人是知识渊博的史学家。
(3)贞人是精于历法的天文学家
殷人的祭祖、祭神活动既繁又杂,帝王之名用天干,按60甲子日辰致祭,再按照先祖先妣排列,按天干庙号遍祭一周。如此复杂的推算、摆布,贞人不精于历法是断不能胜任的。因此,贞人又是精于历法的天文学家。
(4)贞人是地位显赫的权臣
在神权高于皇权的商代,贞人的判断和结论话语,是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如《尚书·盘庚篇》中记载,盘庚迁殷时,曾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然而盘庚力排众议的依据和借口,竟然是贞人占卜的结论:“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有灵格,非敢违卜,用宏兹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盘庚还是个少年,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不听众人的劝阻。那么,我为什么一定坚持迁都呢?这是因为当初我们共同进行了占卜,贞人说要迁都,迁都大吉,非敢违卜。于是,我们才采取行动迁都的。从这我们不难看出,商代是神权高于皇权的时代,贞人具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威。
关于神权高于皇权问题,《尚书·洪范篇》中有一段话记载得更加入骨:“……三人占则从二人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笼,汝则从。龟从,筑从,卿士从,庶人从,是为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卿士逆,庶人逆,吉。卿士从,龟从,盆从,汝则逆。庶人逆,吉。庶人从,龟从,笼从,汝则逆,吉。……龟盆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洪范篇》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向殷代名臣箕子请教治国方略的一篇短文。在这篇短文中,箕子告诫武王,遇大事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再做出相应的决断。当人的意见与龟笠相悖,即所谓的“龟笙共违于人”的时候,则是“用静吉,用作凶”。从这些材料来看,龟笠、贞人凌驾于皇权之上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贞人的这种显贵和无上话语权威,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则大打折扣,以致一落千丈。如众所周知的西汉武帝时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按其官职和其从事的职业来看,与商代的贞人极为相近,其实,他们父子就是充当了汉武帝刘彻时代贞人的角色,但其地位已经没法和当年的贞人相比了。正如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云:“仆之先非有刻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缕蚁何以异?”在被判刑时司马迁又说:“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此时“贞人”的地位与“倡优”、“缕蚁”无异,为人所轻视。即使死到临头也无人救助,“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这是何等无助!

四、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和主要贡献1.号称“甲骨文之父”的王懿荣(1845一1900年),山东福山人。他1899年第一个发现并有意识地购藏殷墟甲骨文。王懿荣从发现甲骨文到去世,其间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他并没有时间研究、探讨甲骨文的相关问题。但他鉴定、识别和购藏殷墟甲骨文,对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和甲骨学的建立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2.刘鹗的贡献是出版了甲骨文专门书籍。王懿荣死后,其长子王翰甫将他收藏的甲骨转售给刘鹗。1903年,刘鹗在他所有的五千余片甲骨片中,精选出一千多片拓印成书,名日:《铁云藏龟》。此书是第一本将甲骨著录出版的书籍,使世人大开眼界,让天下人知道商代古文字的存在。
3.罗振玉(1866一1940年),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罗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学研究方面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学者。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鹗处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叹为“汉以来若张(敞)、杜(林)、扬(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之文字。他从1906年起开始收集甲骨,总数近二万片,是早期收藏甲骨最多的藏家。
罗振玉是将甲骨文引人书法创作的第一人。他1910年著《殷商贞卜文字考》,首先考定河南安阳小屯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认定和指称的那个殷墟,并正确地判明甲骨文是“殷室王朝的遗物”。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的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吻合。1914年,罗振玉在王国维的协助下,出版了《殷墟书契》考释。该书考定了帝王22位,先妣14位,人名78个,地名193个,文字485个。
4.王国维(1877一1927年),这是一位集史学、文学、美学、考古学、词学、金石学和翻译理论于一身的学者。他对甲骨文研究最突出的贡献,是在甲骨文文字考释的基础上,开始把甲骨文作为史料进行研究。他不仅在文字考释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而且对商、周的政治制度、礼制、都邑设置、地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及《续考》,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后“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他考证甲骨文中出现的先公先王和父兄之名和《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基本相同,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
5.董作宾(1895一1963年),号堂彦,河南南阳人,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是殷墟科学发掘的开创人、甲骨学一代宗师。1927年,董作宾参加了对安阳小屯殷墟甲骨文出土发掘的调查工作。从1928年至1937年进行的多次科学发掘中,董作宾先后9次主持科学发掘,其开创之功,功不可没。董作宾将殷墟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编辑为《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1933年,他发《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名篇。
6.郭沫若(1892一1978年)字鼎堂。他在20世纪30年代编撰的甲骨学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甲骨文字研究》的问世,标志着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其主要贡献是:他从商代社会历史研究的需要出发,精选了殷墟出土的甲骨,按照一定的类别汇编成书,并进行了简明地考释和适当地归纳、综合,借以考察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生产状况、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并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观,把零散的甲骨文变为系统化的商史研究资料,从总体上贯通了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夏、商、周三代史。郭沫若的甲骨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其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超过了前人。
全部甲骨文单字数目约四千五百个,近一百年来,经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数十位甲骨文字学家的考证、诊释,人们已经认识了其中的一千多个字;余下的三千多个字难以突破,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当时的地名、人名之类的字词,因为缺乏依据,故很难辨认。
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的编辑工作,从1960年正式开始,对甲骨文发现八十多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十几万片甲骨材料进行系统科学地整理。该书共收甲骨41956片,编为13册,1979年10月起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到1983年1月全部出齐。这是甲骨学史上新的里程碑,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统的资料。

五、甲骨文书法的风格特征及其艺术欣赏

著名甲骨文研究工作者、“四堂先生”之一的董作宾(彦堂)先生,曾经按照甲骨文制作的时期,把甲骨文书法风格划分为雄伟壮丽、端庄整饬、颓废、劲俏、严整等五个时期的五种风格特征。董作宾五种风格的划分提出之后,并没有受到别人的反对或质疑,于是,甲骨文书法风格划分的“五个时期”的理论,就这样信以为真、并无非议地流行起来了。
随着学习甲骨文书法的步步深人,人们逐渐对董作宾五种风格的划分产生怀疑和不解,如端庄整饬与严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颓废”从什么地方得到体现?实践证明,董作宾这种风格的划分是极其含糊的、不科学的、不确定的,甚至是模棱两可的界定。
我个人认为,甲骨文书法的风格特征及其艺术欣赏,应该借鉴另一位著名甲骨文研究工作者、“四堂先生”之一的郭沫若(鼎堂)先生在《殷契粹编》中说的一段话:“甲骨文书法,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决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刀骨乎?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书法,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郭沫若先生的精辟见解,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甲骨文书法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欣赏甲骨文书法艺术风格,我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1.神圣肃穆的艺术感受
在那个远古、荒蛮的奴隶社会里,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先民们对自然界诸如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问题,无法合理地进行解释;而面对这些不幸、痛苦、创伤和灾难的到来,先民们先是惊慌恐惧地东撞西碰,不知所措,继而是仰天呼号,这便是原始的祈祷。甲骨卜辞的出现,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显示。有些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个人去做,而且演变成为政府的行为,由皇室主持,具有不可侵犯性的“神权”味道。制作甲骨文又有一整套机构和复杂的制作、写刻过程。所以,甲骨文书法首先透露出一种神圣肃穆的气氛,给人一种极其庄严的艺术感受。

2.对称美的确立这里的对称美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字形对称。有人用编码统计的方法监测了1000个甲骨文字,结论是形体显示的图像都是按照平衡原则结构起来的。二是章法的对称。甲骨文字书写排列成双成对,行款的左行式、右行式并行,这种形式后世极为罕见。于是就形成了甲骨文特有的对称之美。
产生这种对称美的原因有二:一是先民们首先认识到了对称是美的。人们对自然万物的第一感觉就是对称:天地、人体、上下、左右,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之后即正反相依、虚实相成、阴阳为道。二是对称的美学特征,被我们的先民们所认识。造型的对称性会给人一种平衡和协调的感觉,从心理上得到一种和睦、宁静的自然心态。因此,我们的先民选取了对称的手法来处理甲骨文字的排列和镌刻的形式。

3.自然天成的章法布局
甲骨文书法最让人叹服的莫过于那鬼斧神工的章法布局了。它的排列纵无行、横无列,大小不一,参差错落,上下、左右呼应,真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甲骨文章法的对称性还表现在他那独特的“迎兆刻辞”和“顺兆刻辞”的形式上,这又在无形之中对本来就对称的形式增加了章法的对称美感。
总之,甲骨文书法那种神圣肃穆的艺术感受和其特有的对称性,构成了甲骨文书法美的全部,也是我们进一步学习甲骨文书法的人门之径。遗憾的是,甲骨文作为一门显学已经走过一百多年历史,但直到今天从真正意义上能写出甲骨文那种神圣肃穆的艺术感受的书法家几乎还没有出现。写甲骨文逐渐演变成甲骨学者的课余游戏,甲骨学者们并没有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去研究甲骨文书法的艺术特征,也没有通过对那些纯净的线条与奇肆的造型的变化分析,将时代的审美观念注人其中,以此来推动当代书法艺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能体会到:中国书法自其肇始之时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书法不是孤立存在的。书法首先是文化的书法,然后才是艺术的书法。也就是说,书法首先是一门学问,然后才是一门艺术。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神秘的甲骨文书法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