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壹《非草书》反映了草书实用要求与审美要求之间的矛盾

2015-10-13 09:55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赵壹《非草书》反映了草书实用要求与审美要求之间的矛盾
赵壹,东汉光和年间的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
东汉光和年间,草书流行,一时蔚然成风,连“世间彦哲”如梁孔达、姜孟颖等,居然也仰慕张芝超过了孔子、颜回。“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时。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逞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判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对此,赵壹大为不满。在他看来,草书“其为字,无益于工拙,亦如效v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为什么要下那么大工夫去学它?—这是从草书的实用功能反对它。其次,他还认为,草书“古来所无”,今天就不应有。他说:
        夫草书之兴,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
(《非草书》)
赵壹说“而今之学草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其搀扶拄桎,洁屈友乙,不可失也。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庶独就书,云‘适迫逮,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旨多矣。”
事实证明,赵壹这些认识错了。
第一,赵壹不承认文字是人创造的信息工具,可以而且应该随实用需要和物质条件进行改进的。古人已不断进行这种改进,今后也还会改进;第二,他也完全无视文字书写在满足实用的同时,还具有客观存在的审美效应,在人们摸索到书法美的创造规律后,还可以为满足各种审美需求进行自觉的艺术创造,和把这种艺术创造运用于实用书写。篆、隶已经如此,草书也未必不可以如此。第三,草藁书用于实用,也不妨碍人以草藁书为书艺创造的素材。
今天当然不需要再费言辞来批驳这些观念,因为事实已经驳倒了他。崔瑗在其《草书势》中就说:“临事从宜,岂必古式?”这里把这篇著名的书论提出来说一说,旨在说明任何时候都有保守思想。而所具有这种保守思想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从需要、不从发展看问题,把已有的当成不能变的, 当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把未有的都认为是不可再创造的,即使别人有新的创造,他们都要用老经验、老框框予以反对。赵壹无视人们的审美需求,对草书大事挞伐。这无异以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审美惰性会影响书法的发展。这个历史教训,确实值得认真汲取。
不过,就在这篇《非草书》中,赵壹也还提出了一些从美学上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他看到了: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在手,可强
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那?昔西施心疾,捧胸而颦,众愚效之,只
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盔,学者弗获,失节旬旬。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
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
    “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这话是对的。这一点前人不曾论及。人不仅有天资的差异,而且有性情的不同;人不可能无视个性而强学别人的风格面目。这一认识,是有意义的。
但紧接着的几句话又不妥了。他说杜、崔、张芝皆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把书法当做一种消遣。这也可能。不过他们总得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他们的风格不可学,但他们创造的书体,他们的草书经验还是可以借鉴的。赵壹完全无视这一点。其二,赵壹还提出了作为一种文化工具,儿童学习掌握书法,可否从草书人手的问题。他认为:
        乱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庶独
就书。
    虽然他单纯是从书法实用性一方面考虑问题,但也究竟是一个问题。作为实用工具,儿童总以先掌握一种比较通用的字体为宜,至于“皆废仓颉、史籀”,是不是罪过,倒也不一定。今天我们在实用书写上不都将仓颉、史籀之书“废”了?但也并非在艺术创作中“竟以杜崔为楷”。他的认识不全面;但他究竟指出一个美学上的重要问题,和一个(不仅仅是儿童)如何掌握实用书写和如何进行艺术追求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赵壹《非草书》反映了草书实用要求与审美要求之间的矛盾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