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隶书

2015-10-06 21:39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隋、唐时期的隶书

隋、唐时期隶书已是强弩之末,虽然墓志当中沿习传统写隶书,但很著名的隶书碑则为稀有。唐代更是楷书甚至行书入碑的多,但也有一些专长隶书的书家,不过其书体已无汉隶那样正宗,更少雄强和多变的时代气息。这当然是时代变化了,同时也是字体自身的发展规律的结果。从字体发展由繁到简便于书写的实用规律看,隶书写来毕竟费时费事,故已成古体,而行、草、楷书,特别是楷书如同隶书在汉代一样,在隋、唐之际已高度成熟。近人马宗霍在《书林藻鉴》“叙论”中说:“自魏晋讫于南北朝,流传书迹,以真行草为大宗,篆成绝响,八分亦下坠如缕,隶书之称,或与真混,或与八分混,久已不复别出矣!惟各体皆有名家。”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人成为唐分书“工者四家”, “结体、运笔皆大变汉法”,加上徐浩、玄宗李隆基也善八分书,也就如此而已。隋代的如《太平寺碑》,隶书,开皇元年(公元581)立。此碑书法结体方正带纵势,用笔方折刚硬,线条纤劲,与唐代褚遂良《伊阙佛龛碑》相近似,华艳方硬(见图197)。与此碑风格相近的还有《沣水桥记》,据考证为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前刻,在河北南和县。结体方整处纵长,笔画纤细中带飘逸(见图198)。

唐代徐浩是著名隶书家,他书《嵩阳观记》是有代表性的作品。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刻,李林甫撰文,在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徐浩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舍人,诏令皆出其手。《旧唐书·本传》称他:“工草隶,又工楷隶”,又说:“始,浩父峤子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颇受历代书家好评。《说嵩》称:“惟是碑为徐定公浩古隶,笔法遒雅,姿态横生,法遒理整,无一懈笔”。明王世贞评论说:“徐浩古隶与帝(玄宗李隆基)隶法绝相类。”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唐人隶书之盛无如季海,隶书之工,亦无季海。”(见图 199)。唐代另一名家史惟则也善隶书专名。史惟则书《大智禅师碑》,立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 736),在西安碑林。对他的书法,历来有许多评论。《吕总续书评》说:“惟则八分书,如雁足印沙,深渊鱼跃。”宋《集古录》说:“唐世分隶,名家者四人而已,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及惟则也。”赵明诚《金石录》云:“惟则八分书,字画工妙可喜。”《书小史》也说:“惟则工八分,颇近钟(繇)书,发笔方广,字形骏美,亦为时所重。”《书史会要》则说他“如王公大人,进退有度。”明王世贞说:“惟则《大智禅师碑》行笔绝类《泰山铭》,而缜密过之。”赵子涵《石墨镌华》则批评说:“瘦而少态。”而《金石存》则反驳说此碑“老劲庄严,此书骨力参以和缓之致。乃赵子涵反谓瘦而少态,何也!”看来后者所说公允,此碑书法庄重而有力,方整而严峻,结体严紧,笔法灵动,确是唐代名作(见图200)。唐玄宗李隆基的隶书肥厚而健挺,他写的《石台孝经》,天宝四年(公元745)刻,自己撰序,注并书,现在西安碑林。《旧唐书·本纪》称:“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牌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古今法书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明王世贞在《弇州仙人稿》称其书“丰妍匀适,与《泰山铭》同”(见图201)。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隋、唐时期的隶书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隶书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