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书家对字势的研究

2015-10-22 13:15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西晋书家对字势的研究
西晋的书学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字势上。继蔡邕的《篆势》之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论述字势的著作。汉代人研究了书写的精神准备,研究了笔势。转人魏晋,人们把间题转向书法的形势,分析字体,研究其审美效果了。
1.成公绥论字势
成公绥(公元231-273)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西晋文学家。所撰《隶书体》是西晋第一篇书学论著,是专门论述隶书体势特征的。这时,篆书已从日常实用的书体中淘汰,隶书也逐渐由流行而被正、行、草书所取代。在一定意义上,它已是一种近似书法艺术创作的素材,所以,成公绥专门讨论它的艺术特征,已不再像赵壹那样仅仅从实用需要的经验主义看问题,说什么书法“非圣人之业”,而是从实用和审美两方面肯定隶体。从实用方面,他比较了篆籀和草藁,认为前者的书写太繁杂,而后者近乎做作。(说篆书“难写”,容易理解;说草藁书“做作”,可能因为当时许多人作草书,把前人草书当做模式,一笔一画机械地模写,显得十分做作。)所以他认为只有隶体才是实用与艺术效应统一的形式,“适之中庸,莫尚于隶。”他所著《隶书体》,在充分肯定隶体的实用和审美价值高度统一的基础上,论述它的创作规律和掌握这些规律的方法:
        规矩有则,用之简易,随便适宜,亦有弛张。
隶体比之篆籀,写起来简易多了。随其便,适其宜,但运笔结体,仍然有法则,也有张弛的节律美。其书写要领主要在于:
       操笔假墨,抵钾毫芒。彪焕碟硌,形体抑扬,芬葩连属,分间罗行。烂若天
文之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
波郁拂,微势缥缈。
抵押运毫,借墨色显现出生动的意态、磊落的神彩,展现在形体组合的抑扬变化之中。其象有如天空所现的光灿,其美有如丰华的锦绣。所有这种美的效果都出自巧妙的挥运,或轻轻掠拂,或徐徐振动,或缓缓按压,或急急挑趯,或横挽纵引,或牵左绕右,有长波的郁拂,有微势的缥渺,笔画不再像篆书那样单一,它生动,显示丰富多变的美。
这里,他特别强调不同于篆书的用笔方法和点画形象的审美效果。它丰富而微妙,得心应手地掌握它,是很不容易的:
        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
统,染玄翰。
    “工巧”是书法美的表现,也是书法创作的要求,这是成公绥明确感受到的。无工无巧,难言艺术。但是正如孟子所说的,大匠能教人以规矩,不能使人以巧。“巧”是变化,是规矩的不规矩,不规矩而又规矩;“工”是书家通过充分的书写实践取得的物质能力,这些都不是凭理解能力就可以获得的,它必须通过实践会之于心、得之于手。只有具备这种工力和修养的人,才能创造出奇妙的书法形象。
        形管电流,雨下雹散,点胜折拔,掣挫安按,缤纷络绎,纷华灿烂,氛氮卓荤,一何壮观?
点画挥写,提按顿挫,实际是性情的绽放,氤氢的抒发,是以修养、工力创造的宏伟壮丽的气象。
“工巧”,也就是书家充分掌握创造条件进行创造的能力。对它,古人有过刻苦的追求。不然,一切艺术不会有由粗略、朴拙向精整细巧发展的历史。但作为一种审美要求,则是成公绥首次提出来。诚然,一切艺术创造都需要工力,都有自己工力体现的形式,并以之为美。但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像书法这样重视工力的审美效应。工力的重要表现为对技艺的巧妙把握,“妙”则由过硬工力来体现。如何实际地解决这一点,“应心隐手,必由意晓”—书法艺术创造之妙道,要应之于心,隐之于手,而这些又只能通过意会的实践,即书法创作的规律只能通过意会和实践去通晓。它需要实践,在实践中感悟。
成公绥也用很多奇妙的自然现象来形容隶书形象的美。所不同于前人者,他特别强调隶书形象的运动感。因为书写之字,已是静态形象,必须使静态的点画形象具有生动的运动力势,才有美的艺术形象。所有这些,并非主观随意的要求,而是受宇宙万象的启发。宇宙万物“垂象表式,有模有楷”,书法则遵循这根本的楷模,才得以创造。
2.卫恒对四体艺术特征的分析
卫恒(?-291)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官至黄门侍郎,著有<四休书势》一卷,是讲字体结构的。(四体即古文字、篆、隶、草),对文字的起源、各体的形式及艺术特征,都有所论赞。不过,其中已说明《篆势》为蔡a所作,‘草书势》为崔瑗所作,自作《字势》、《隶势》,文体仿前人。
卫恒在谈到“因声会意,类物有方”的古文字创造时,已不仅仅讲“依类象形”之“方”,而且大讲古人如何受宇宙万象诸种形式结构原理的启示,形成心理上的形式感、形象感,并以之运用于文字创造:
        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尊    以垂颖,山嵯峨而连冈;虫妓妓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
    这里所讲的不仅有万象之形,而且讲它们存在运动的规律,因而在书写中“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匀,发止无间。或守正循险,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从而产生生动的书法形象:
        其曲如弓,其直如弦。娇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邀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
远而望之,若翔凤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
    卫恒这里所讲的是因秦“焚烧先典”而失绝的比篆搐更早的古文字,从他描述的文字形式来看不像是甲骨文,大约是简策上的古篆。“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是真正谈古文字书写的。分明是象形文字,可在卫恒眼里,完全无视其象形性,却大讲其所领略到的古人在“措笔缀笔”、“用心专精”,在运笔结体上的“势和体匀,起止无间”的审美效果,体会作书人在法度运用上或守其正,或循其险,在运笔结体中或方折、或圆转,或干脆不拘常法而随意所适,因事制权,得心应手,效应自得的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分明是象形的古文字,人们在观照它时,竟完全忘却了对其象形性的审美评价,而专门欣赏其笔画线条的形质之美:“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突出”之处,“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之时,“若雨坠于天”,都是以生动的形象作比喻,却与每个字依象而造的那种象形性并不相干。而且从总体上,“远而望之”,那简直不是一个个、一行行的字,而是一种奇妙的景象“若翔凤历水,清波漪涟”,但“就而察之”,说它一定像什么,说不准;说有哪一笔画不顺当,不舒服?有心攒捉?也没有。美就美在“有若自然”。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异的审美感受?卫恒说这是形象观照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感受:“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书家不是“睹物象”以象形,欣赏者也不是“睹物象”以求形,而是“睹物象(书法形象也是物态化的形象—引者)以致思”。“致思”是什么意思呢?从书家说,是因积淀了天地诸物象的感受而有形象结构意识和形式感;从欣赏者说,以多种事理的观察领会为基础,才可能在书法形象的观赏中引发种种联想。每个有现实生活实践经验的人都有这种联想,但每个人的联想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不同的欣赏者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体验,但被联想到的不同事物,在一定方面、层次,都有相近相似的美学品性。就每个观赏者联想的差异性来说,就联想的不期而至来说,“非言辞之所宣”;就相同的美学品性来说,所联想的品格与书法一定部分、一定方面的美学品性必有同一性。
卫恒究竟是晋代的人了。对书法美学现象的分析,比他所引汉代崔缓、蔡邕的书学观点向前跨了一大步。
在(隶势》一节,虽然在文体上受到崔缓《草书势》、蔡W.(篆势》的影响,但他仍然从艺术感受的角度论述了隶书的形式特征。
其一是他也热情肯定隶书的兴起,使文字书写从繁难的书写中解脱出来。隶体既有形式的美,也更有利于实用。他是用实用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观点考察隶体的。
        蠲彼繁文,从此简易。厥用既弘,体象有度,焕若星陈,郁若云布。其大径
寻,细不容发,随事从宜,靡有常制。
既可以写得很大,也可写得很小,根据需要和条件,别无限制。—隶体有什么特征呢?他说:
或宵窿恢廓,或栉比针裂,或硫平绳直,或坑蜓缪庆,或长邪角趣,或规旋
矩则。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
设张,庭燎飞烟;崭若4峨,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
(《隶势》)
隶体所具有的形势特征,是篆势那单一的线条组合所难以比拟的,或平直、或蜿蜒,长邪角趣,规旋矩折,变化无端,更有细的波画、浓的点注,相互错落,造成丰富多变的形式。
但必须看到,如果不是把所有不同的书体放在一起比较以后各就其特点来论形势,这种形势特点(特别是从审美直观所感受的特点),是很难互相区别清楚的。而卫恒的《四体书势》,其中有两体是引用前人(都未对他种书体作深人比较后作论述)的分析,作为古人曾对这些书体有过此类审美感受来了解是可以的,作为一种书体科学的审美分析则不够。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西晋书家对字势的研究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