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走向线条艺术的表现

2015-10-11 09:43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金文-走向线条艺术的表现

很难在篆书王国里找到这样一种典范:线条的质感是如此饱满而丰映。而且,曲线美在此中受到注重。
金文的美是甲骨文的美的升华。其过程特征是毫不犹豫的“转换”:整齐的直线为多变的曲线所取代;方正的空间亦为欹侧的结构所取代。我们在此中看到的是一种圆润至上的审美观念。早在公元前11世纪,人们已经在以卓越的实践显示出书法毕生孜孜以求的圆而厚的线条目标。
圆润饱满的线条并不完全依赖于审美观念。制作过程本身也是个必不可缺的构成条件。三代钟鼎大器上的金文,都是被铸造而成的。几经翻模,线条的锋芒自然渐渐被磨蚀得圆润了。缺乏锋锐的线条感,在后世手迹书作中也许不算是一种可取的效果,但它却无意中构成一个时代书风的标志。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反映出西周人教厚、质朴风度的线条美的类型。内在的骨骼的力度显示与外形的稍有松散,从两个不同角度对线条圆润作出有益的补充,使先民们的无意圆润变得丰富多采。
气势磅礴,意态自如,无所顾忌的穿插与任笔为形的粗细交错,在无不显示出一种恢宏的格局。《大盂鼎》、《 鼎》;特别是《散氏盘》,那洋洋洒洒的三百多字,曾经是何等美妙地震撼着读者的心扉?书法家们常常误以为在金文时期只有书体的变化而没有个性风格的变化。这是一种何等狭隘的误解啊!《散氏盘》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的活力.“无意于佳”的韵致和经天纬地的线条组合,有别于其他书体,也有别于大篆中的别种作品。
线条自然韵趣往往会被修饰所掩盖。因此,我们更珍视金文的美学价值:它丰富又自然。

 

金文百科知识: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4](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219年)。
殷金文
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简,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东周金文
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秦汉金文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金文-走向线条艺术的表现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