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草书书法

2015-10-13 19:11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汉代草书书法
    汉代通行日用书体中,草书的崛起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草书,在实用中产生,本是文字演变“以趣约易”的产物。广义地说可泛指任何书体的草率写法。狭义的草书,则专指一种书体。在草书这一书体的门类中,又有章草、今草、狂草的区别。最早出现的是章草,从现存考古资料看,章草约在汉隶成熟的西汉中晚期形成,并渐趋成熟,至东汉蔚然成风。它的用笔,是沿着隶书的笔法发展的,在解散结构严整的隶体的同时,却仍旧在每字结束时采用了波挑法,并且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然而在“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之中,笔法却大大丰富了。其后章草又孕育出新的草书—今草。今草“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今草较之章草,打破了字字独立的形式,艺术的内涵也越加丰富。之后,从今草中又发展出狂草,从现有的资料分析,今草和狂草虽是后世为区别于章草而起的名称,但在汉代末年,实已均萌生于章草的快写之中。
从书法的角度分析,草书在部首结字、笔法诸要素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则。在这套法则未成定式之前,草书显然有着一个孕育发展的过程。它最早的萌芽产生于篆书草写的草篆之中,随着草篆嫂变为古隶,草书又继续在古隶的快写中发展。因此,“作为草书形成基础的草率的隶书俗体,有很大一部分在古隶阶段就已经存在。所以也可以说,八分和章草是分别由古隶的正体和俗体发展而成的。这跟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演变为小篆、俗体发展成隶书的情况很相似。”从章草的很多字形分析,它的部首减省、组合不是来自成熟的汉隶,而是直接出自篆书或古隶,正证明上述道理。东汉的赵壹在《非草书》中说: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元,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
故为隶草,趋急速耳。
由此可见,东汉章草盛行时,人们已经知道草书的萌芽早在秦代就已经出现。
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这种原为简易、急速的写法,逐渐约定俗成,成为有法可循的草书。西汉时日用通行的主要书体汉隶成为草书的主要基础,使得章草迅速成熟和普及。到了东汉,再经文人艺术家的加工、美化。实用变为艺术,使之成为无数爱好者迷恋的艺术品类。
草书作为一种书体,在历史上始终没有登上官体文字的宝座,但却成为最早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其美学特征是值得深人研究的。
现在可以看到的书于西汉昭帝时代(前86一前74)的玉门汉简中的《买卖布犊》、居延汉简中西汉元帝时的《永光元年简》(前43)、成帝时的《阳朔元年简》(前24)和《元延二年简》(前11),均是西汉后期的作品。许多字在用笔结束时,依然保留着隶书的波挑用笔,但无论是笔法、结字都已经是章草的模式。其笔法多用中锋圆转,在圆弧运动中草书的笔势已经十分连贯,点的运用与使转的灵活,形成非常强烈的节奏感,这种笔势与节奏所产生的韵律,形成了与隶书不同的新的审美特征。
其后,在新莽特别是东汉的《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医简》以及《急就奇抓砖》《公羊传砖》上,我们可看到章草在汉代的普遍流行。在东汉后期如《长沙东牌楼汉简》,《安徽毫县曹氏墓砖》上甚至看到了抛弃了波挑的生动的今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于章草的名称,历来众说纷纭。如南朝宋王情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认为因《急就章》得名章草。又如认为因东汉章帝提倡这种草书,而得名章草。此外也有认为章草用之于当时的奏章,因“章程书’而得名。凡此种种,或从时间上看不符合章草形成的年代,或理由并不充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汉人的著作中并无章草一词,而只有“草书”之称。章草的名称是魏晋以后出现的,“‘章’字有条理、法则等意义,所以近人多以为章草由于书法比今草规矩而得名,这大概是正确的。”。历史上章草,又称隶草、草隶,名异而实同,都是说章草是以隶书为基础发展出来的。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汉代草书书法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