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成名的张孝样书法

2015-11-02 19:19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早年成名的张孝样书法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原籍和州乌江县(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生于明州鄞县桃源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他在鄞县度过了龆龀之年,约在十三年(1143),随父迁居安徽芜湖。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擢为进士第一,二十六年八月除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七年除礼部员外郎。二十八年八月试起居舍人,九月兼权中书舍人。二十九年闰六月,试中书舍人,故人以“张紫微”相称。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出知抚州。孝宗隆兴元年(1163)三月,以朝散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提举学事。二年正月,除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俄兼都督府参赞军事,三月,以都督府参赞军事兼知建康,领行宫留守,十一月遭劾落职。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乾道元年(1165)正月,以承议郎充敷文阁待制知静江军府事,领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六月离任东归。三年三月,除秘阁修撰,改知潭州,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四年七月,复敷文阁待制,迁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乾道五年(1169)三月,因病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旋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六月病卒,年仅三十八岁。葬建康府上元县(江苏南京)钟山(紫金山)后清果寺。有《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传世。《宋史》卷三八九有传。

张孝祥乃名门之后,少年成名。父辈人物中,生父张祁(字晋彦,生卒年未详),绍兴年间曾知楚州、蒋州,官至直秘阁、淮南路转运判官兼淮西提刑,清嘉庆《芜湖县志》卷五二《人物志·流寓居》有传。伯父张邵(字才彦,1096-1156),官至敷文阁待制、知池州,卒赠少师,周必大撰《敷文阁待制赠少师张公(邵)神道碑》,《宋史》卷三七三有传。叔父张郯(字知彦,1103-1189),曾官枢密院编修、建康府通判,至朝奉大夫致仕,后以子恩封朝议大夫,陆游撰《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张孝祥出生后即以祖母命,过为伯父张邵嗣子。
张孝祥素有文名,诗词文章曾得到同时代或稍后文人的广泛好评,特别是他的词篇,风格接近苏东坡,颇多感怀时事之作,达到了较高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张孝祥在当时的政治集团中,主要是站在主战的张浚一边,所作《水调歌头·和庞佑父》、《六州歌头》诸篇,表现出了收复中原的渴望激情,因此后人也把他看作是爱国词人。

(一)张孝祥的传世书迹

目前所见,张孝祥传世书迹凡十余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石刻,多为诗文;一是墨迹,多为书札。兹按时间编次,择要略述如下:

1.《临存帖》绛色纸本,行书。无纪年。约书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六月,致高应辰札,或为张孝样传世书迹中之最早者。曾归项元汴藏,《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四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九册(编号:京1一354),《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作品第78号)、《故宫博物院藏中国书法千年珍品》(作品第18号)和日本《中国书道全集》第六卷等有影印。

2.《泾川帖》又名《学富帖》。纸本,行书。曾归项元汴藏,《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四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2册(编号:沪I一0056)、《上海博物馆藏法书集》等有影印。又见明《停云馆帖》卷七摹刻,但与传世墨迹在款式上有所不同,墨迹凡九行,而刻帖作七行,或刻帖时已重为编排?

此札无纪年,诸家均未考索,姑略为考之。以书风察之,与《临存帖》甚近,故所书时间也当在绍兴年间。味札中有“泾川官居诸况佳否”之问,又有“洲县渠能淹久耶”之安慰语,可知受书人当在徽州任某一职位并不高的差使,而且两人是平辈的朋友关系。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又,札中有“台阁须才,会有荐者”云,其时张孝祥当在台阁任上,合张孝祥行历,当在绍兴二十六年八月至三十一年间。考同年范成大,绍兴二十六年至三十年,正在徽州司户参军任,又据张孝祥《答范司户》有“损书甚宠,非所当受……而公朝乃备史官之缺,朝夕惴惴,非朋旧推扬之过”云,可知当时范、张二人当有书札往返。此札或为其一乎?

《台眷帖》又名《休祥帖》

3.《台眷帖》又名《休祥帖》。纸本,行书。清宫旧藏,《三希堂法帖》第十六册有摹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四册有影印。但传世墨迹与《三希堂法帖》在款式上有所不同,墨迹凡九行,而刻帖作十四行,或刻帖已经重为编排?以致《张孝祥年谱》误作两帖而在书前附图中分见。此帖无纪年。察其书迹,在《临存》、《关彻》二帖之间。姑系于此,俟考。

4.《卢坦传语》    碑刻,大字楷书。书录《新唐书·卢坦传》语一则。据廖志豪《张孝样书<卢坦传>碑、<疏广传>碑》一文记:“碑无额,碑文下署张安国书、何同叔刻于浙西宪台,庆元丙辰(1196)孟夏,刊者张文伟、吕梴。”

5.《疏广传语》碑刻,大字楷书。书录《汉书·疏广传》语一则。是碑左下角有“淳祐辛丑(1241))孟夏,陈垲对刻于明清堂”云云小字五行。按,       《卢坦传语》、《疏广传语》两碑,形制相同,均无书碑纪年,且均无书丹人自题名款。廖志豪《张孝祥书<卢坦传>碑、<疏广传)碑》一文提出,两碑是张孝祥隆兴元年(1163)知平江府任上所书,而摹勒上石则在张孝祥去世以后的若于年。

6.《关彻帖》又名《拜复札》、《姨夫帖》。纸本,行书。明末清初曾著录于《吴氏书画记》卷四、《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四、《平生壮观》卷三。后曾归安岐藏,著录于《墨缘汇观·法书》卷下。入乾隆内府,作为《宋人法书》第四册作品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三册有影印。

此帖无纪年,据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考订,此帖作于隆兴元年(1163)或二年(1164)间,乃与陈之茂札。韩酉山《张孝祥年谱·附录一》则考订为乾道二年(1166)十月至乾道三年(1167)九月间,写与方滋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笔者以为,方滋与孝祥父张祁为连襟,故张孝祥称方滋为“姨夫”,也即北方人所称“姨父”、“姨丈”,当以韩考为确。

7.《朝阳岩记》   摩崖题刻,楷书。乾道二年(1166)五月晦题刻,在广西桂林象鼻山水月洞崖壁。

8.《朝阳亭诗(三首)》   摩崖题刻,行书。与《朝阳岩记》同时同地。

9.《题黄庭坚伏波将军诗卷后》   纸本,行楷书。跋曰:“张孝样安国氏观于南郡卫公堂上。信一代奇笔也,养正善藏之。乾道戊子八月十日。”可知其为乾道四年(1168)所书。明清两代书画著录典籍多有记之。现藏日本东京永青文库。

10.《适闻帖》又名《柴沟帖》。纸本,行草书。现藏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2册(编号:沪1-0056)、《上海博物馆藏法书集》等有影印。本札无纪年。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以为:“此帖书法老劲而恅悍,和其他的张孝祥书不同,但是末后签名的一个‘祥’字,结体大致还是一样,可能是晚年手笔。”

此外,关于张孝祥的传世书迹,韩酉山《张孝祥年谱》第116-121页,据“桂林市文物管委会一九七七年编印的《桂林石刻》”一书,还辑录了张孝祥在乾道初(1165-1166)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一年有余期间在桂林留题的石刻文字七种,请参见。又,据桂林市桂海碑林博物馆网络资料信息,西山摩崖石刻群中尚存“李曾伯刻张孝祥书‘千山观’”一种。因笔者
对以上摩崖石刻的保存情况未暇查考,姑记备考。

以上张孝祥传世书迹,其时间跨度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夏秋间至乾道五年(1169)年六月前这十四年间,书风虽随时变易,但大体前后一致,书体主要是楷书与行书。大抵前期法度严谨,结体端庄,刻意学古,步趋前人。如《临存帖》多有米氏笔画纤秾之态、曲直之状,提按分明,使转腾挪,不敢稍怠,似以米氏为准绳;而结字平中求险,微寓敬侧之状,深得米氏作风。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而后期《适闻帖》则在米芾书风的基础上更为奔放,特别是大字楷书《卢坦传语》碑的书法,已经从颜字中脱化而出,这一类的独特用笔与体势,显然对他的侄子张即之的楷书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

考论张孝样书法,还必须提及以下几件事:

其一,在张孝祥去世不久的乾道五年冬或次年春,时在知泉州任上的王十朋,以所藏孙觌、张孝祥二人真迹借与石似之察判,石氏特为刊石家中,以广其传,王十朋作《跋孙尚书张紫微帖》于泉州郡斋。这一部“孙(觌)、张(孝祥)合帖”是否有原石(残石)、拓本或后世翻刻本的传世,有待进一步考索。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早年成名的张孝样书法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