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吉金砖瓦及碑刻书法艺术发展

2015-10-12 20:30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里百石卒史碑》。桓帝永兴元年(153)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是汉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结体谨严,骨肉匀适,波碟分明,端庄匀称。点画讲究法度,无一不严谨,笔法灵活,多以藏锋起笔,回锋收笔,姿态美妙,工整而秀劲,故历来颇得好评。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滋美。但其波碟已开唐人庸俗一路。”杨守敬《平碑记》:
“是碑隶法实佳,翁草溪(即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滋美。但其波碟已开唐人庸俗一路。史惟则、梁升卿诸人,未必不从此出。
或以比《礼器》,则过誉矣。”因其灵动变化距《礼器》远甚。清人多以为蔡琶所书,是误上加误。但此碑不失为初学隶书的较佳范本。
礼器碑全称《汉香相韩救造孔庙礼器碑》.植帝永寿二年(156)立。碑在今山东曲阜孔庙。自宋代以来,此碑便多见著录。结体谨严,笔法规范,平正之中寓奇掘,谨严之中离洒脱,规范之中离变化。点画筋力内涵,细而不弱,如铁画银钩,波碟分明,劲健有力,风流落藉,令人心目为之旷怡。故清代以来,备受赞誉。清·王谢《虚舟题跋》:.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书有五节,题凡八变。碑文矜练,以全力赴之,故力出字外.无美不备。铭文则矜意稍解,清超绝尘,几欲笔不着纸.文后九人,韩救大书姓字,文如蓬叶:独为矜重.后八人比于铭文,无复矜意,而清圆超妙,动乎自然。碑阴与文后八人.风韵略似,而天机浮动,一正一偏,往往于无意之中,触处生妙,至两侧而笔益纵绝矣。左侧逾时复作,别开一境,笔虽极劲而清圆超妙,复纵不逾矩.右侧则兴已重蝎,但存一段清气于空明有无之间,虽不作意而功益奇。“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此碑之妙不在整齐,而在变化。不在气势充足,而在笔力健举。汉碑佳者虽多,由此入手,流丽者可幕,方正者亦可幕,高古者可攀,纵横跌宕者亦无不可幕也。”清·郭宗昌《金石史》:“其字画之好,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神助,弗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接也。”清·郭尚先《芳坚馆题跋》:“汉人书以《韩救造礼器碑》为第一,超迈雍雅,若卿云在空,万象仰暇,意境当在《史晨》、《乙瑛》、《孔宙》、《曹全》诸石之上,无论他石也。”
封龙山颂也称《封龙山碑》。桓帝延熹七年(164)刻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元氏知县、著名学者刘宝楠发现于河北元氏。虽为碑石,而其刻字却类干摩崖,经千年凤雨剥蚀,字体较大,径二寸有余,方正古健,气象宏大,笔势雄强,体势开张。笔兼隶箱,点画遒劲,法度森严,不拘成式,豪放不羁,为汉代碑石中所仅见。所以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说“汉隶气魄之大,无逾此者,,是学习汉隶的极佳范本。
孔宙碑额题“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篆书。桓帝延熹七年(164)七月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孔宙为孔子十九世孙,汉末著名文人孔融的父亲。由碑阴所列人名可见其门生故吏之多。此碑宋代学者赵明诚在《金石录》卷十五中已经加以记述,碑上有许多唐宋人留题。书风谨严,笔笔中规,乎正而舒展,波碟强烈,笔势飞动,具有一种流丽潇洒之美。碑文与碑阴出于二人之手,风格稍有不同。碑文纵逸跌宕而碑阴比较呆板。清代学者翁方纲在《两汉金石记》中说:“碑与碑阴出二手者,独是碑耳。然皆汉隶之最醉美者。”杨守敬《平碑记》评价此碑“波撇并出,八分正宗,无一字不飞动,仍无一字不规矩。视《杨孟文石门颂》之开阖动宕,不拘于格者,又不同矣。然皆各极其妙,未易轩轾也。碑阴亦淳厚。”
华山碑额题“西岳华山庙碑”。原碑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关中大地震时碑石断毁,又人为破坏,碑遂不存。
《华山碑》书法用笔或藏或露,丰映厚实,结体平正端庄,疏密得当,形式感强,具有一种中和流动之美。其结体虽中于规矩,却稍显呆板;点画虽然波碟分明,擒纵有致,流美和雅,却谨守成法,缺少变化,流美有成为矫饰的倾向,和雅也变得比较柔弱。但此碑在清代受到很高的推崇,著名学者朱彝尊甚至推为汉碑第一,谓“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推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朱彝薄《金石文字跋尾》)一经名人品题,《华山碑》遂声价百倍。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跋双钩一长垣本《华山碑》:“字字起棱,笔笔如铸,意色千古,势压三蜂,竹iie老人(朱彝尊)谓为汉隶第一,不自禁其惊心动魄也,良无欺哉。”康有为论书法,多向壁虚造,论《华山庙碑》却较平实。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说:
          《华山碑》后世以季海〔徐浩)之故,信为中郎
之笔,推为绝作.实则汉分佳者绝多,若《华山碑》
实为下乘,浮古之气已减,姿致之妙无多……不审其
何以获名前代也。
    鲜于瑛碑额题“汉故雁门太守鲜干君碑”。立于桓帝延熹八年(165)。1973年5月出土干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公社。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
《鲜于瑛碑》是解放以后所发现的保存最完好,存字最多的汉碑,全文共827字,内容记录鲜于磺一生行迹,有些内容可以补充史料的缺失。其书法更值得注意。因出土较晚,保存完好,故点画清晰。传世汉碑中书法风格与之相近的只有《张迁碑》。而《鲜于磺碑》几乎纯用方笔,折锋而人,丰茂挺劲,斩截爽利,结体茂密,点画硬朗,古朴方劲,粗犷而雄放。虽有界格,而其点画布局往往不拘约束,率真自然,在汉碑中可谓风格独特,不落案臼。
衡方碑额题“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灵帝建宁元年(168)立。碑原在山东议上县,今在泰安岱庙。书碑者为衡方的门生平原郡乐陵人朱登,字仲希。
《衡方碑》的书法非常独特,虽然是隶书,却撇开了一般汉隶左右横宽的结构特点,字作正方,点画尽量将正方形的空间撑满,并不惜改变一般隶书点画的书写形状,变圆为方,变短为长,或变长为短,使碑中字个个敦厚凝重,丰腴饱满。汉碑中类似的字作正方者还有《夏承碑》、《郁阁颂》等,但皆远不及《衡方碑》之方正朴茂。碑主既名“衡方”,碑文也称颂其“法言稽古,道而后行。”“(蹈)规屐榘(矩),金玉(其)相”。所以,当朱登书丹之时,未必不由“衡”“方”之意着笔,而使其文实并符,相互辉映。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
      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
来颜会公正书之渐矣。然予尝以每行分剪,微空一线
之陈装之,则每字相接,并不嫌于紧密.盖其书势在
《景君》、《郑固》二碑间也。

    杨守敬《平碑记》:
      此碑古健丰饮,北齐人书(按应指《水牛山文殊
般若经》、《唐色写经碑》及《秦山经石峪金刚经》
一类)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
    史展碑无额。欧阳修《集古录》作《鲁相晨孔子庙碑》,洪适《隶释》作《鲁相史晨祠孔子奏铭》,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又作《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今省称《史晨碑》.灵帝建宁二年(169)三月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
《史晨碑》的书法艺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结体整伤而严密,方正平稳.点画波碟分明,多用圆笔中锋,轻重有节,提按分明,秀美而道劲。全篇布局也井然有序,统一和谐,具有一种虚和中正之美,典雅而工整,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其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变化,过分地讲求法度和规矩,也过分地圆熟,反而失去了一些生气和活力。尽管如此,《史晨碑》仍是学习汉隶的上佳范本。清·万经《分隶偶存》认为其艺术特点是“修伤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说:“书法则肃括宏浑,沉古道厚,结构与意度皆备,询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何绍基跋此碑说:“东京碑书,碑尚不管,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魏、吴各刻便形板滞矣。”杨守敬《平碑记》:“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惠安西表旧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蠢西狭颂》,又称《李翕碑》。摩崖书,灵帝建宁四年(171)六月刻,在今甘肃成县。最前刻篆书“惠安西表”四字,后刻“垂右扶风陈仓吕国字文宝”等题名。颂前刻有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承露人等五瑞图画像,并附刻“君昔在泥池”等德政致瑞文字数十字。内文称颂武都太守李翁以郡之西狭阁道通于梁州、益州,缘壁立之山,临不测之溪,危难阻峻,数有颠覆陨坠之害,乃开凿西狭,既成,人得夷途,可以夜涉。乃相与作颂,刻石纪功。李翁又见于《后汉书,皇甫规传》,称属国都尉李病多杀降羌,倚恃权贵,不遵法度。皇甫规到官,条奏其罪,则李翕之为人可以想见,《惠安西表》之文实多溢美之辞。
《惠安西表》是传世汉代碑石摩崖中的上乘之作。宋代学者曾巩、欧阳修、赵明诚、洪适等都曾经讨论过它。其书法风格雄迈,结体平正而壮阔,气格开张,点画道劲,浑穆苍劲,冠绝一时.故徐树钧
《宝鸭斋题跋》说它“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梁启超《碑帖跋》认为其书法“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曹全碑全称《汉邻阳令曹全碑》。灵帝中平二年
(185)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都阳,后移存部阳县孔庙。清康熙十一年(1672)后碑有断裂。1956年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汉代吉金砖瓦及碑刻书法艺术发展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