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吉金砖瓦及碑刻书法艺术发展

2015-10-12 20:30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曹全碑》因出土较晚,摹拓及时,所以保存了较多的
汉代碑刻原貌,尤其是其字迹未经风化,笔墨之意俱在。用笔圆劲似篆书,如以锥画石,笔笔中锋,虽波碟也都以中锋出之,转折提按非常明显,且富于变化,或选而下行,或略作提断续下行,皆视结字及空间大小而定。结体扁宽平正,点画圆润而秀丽,姿态绰约,柔中有刚。因刻工极佳,石头也比较细硬,所以当年书丹时笔墨的极纤细之处也表现无遗,出土之后便极受人们重视。清代著名学者、收藏家孙承泽《庚子销夏记》说《曹全碑》“字法道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认为《曹全碑》“波碟不异《乙瑛》,而沉酣跌宕直合《韩款》。正文与阴侧为一手,上接《石鼓》,旁通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诸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一大关键。不解篆箱者,不能学此书。不善真草者,亦不能学此书也。”杨守敬在《平碑记》中更引用他人的话,认为“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孟頫)、董(其昌)”。
张迁碑额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篆书。灵帝中平三年(187)二月立。碑原在山东东平,出土于明代,立干州学明伦堂前。后移至山东泰安岱庙。
《张迁碑》是汉碑中书风最为奇特的碑石之一。以方笔为主,石匠在刻字时,只照顾了刻石的需要,而丝毫不顾其笔墨趣味,反而使《张迁碑》的点画迥异于当时流行的汉隶,点画皆显得粗壮雄厚,其硬如铁,坚实朴茂,粗犷倔强。这种逆反的新鲜感,正是人们高度赞扬它的原因所在。而这种匠人自主的刻石之风,为魏晋以后所继承,而衍生出雄强开张的北碑书风,实非始作俑者所料及.所以古人对此毁誉不一。明代学者王世贞跋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清代学者万经则认为其字颇佳,惜幕手不工,全无笔法,碑阴尤不堪。杨守敬《平碑记》说此碑“篆书体多长,而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之《始平公》等碑.”
熹平石经残字  灵帝熹平四年(175)刻.《后汉书·蔡昌传》载熹平四年,蔡邕奏求校定儒家六经文字,汉灵帝同意。蔡琶自己书丹于碑,使刻工镌刻,立于洛阳太学门外。当时极为轰动,每天去观看及攀写的人“车乘千余两,填塞街陌。”《熹平石经》的书写者有堂溪典、马日禅等。《论语》残碑末记有左立、孙表等人参预校勘。其他书手不详。
《熹平石经》共有《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48块石刻.后来几经兵火,荡佚无存。《熹平石经》的实际完成时间在灵帝光和六年(183)。光和七年之后,董卓强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尽焚洛阳城,太学也被焚殆尽。曹魏政权虽然定都于洛阳,史书只记载其为古篆隶三体石经。曹魏以后,连同三体石经也一并荒芜。北魏时期,著名学者郑道昭、崔光等曾上书要求保护,但没有结果。以后迭经战乱,损残殆尽,唐代初年已经十不存一。至宋代,始偶有残石出土。1922年以后,又陆续发现百余块,分存各地。
《熹平石经》运用官府的力量,正定儒家六经之异同,其文字的书写也带有明显的规范意义。《熹平石经》残字的书法点画道劲,结体规整平正,虽无界格,却法度森严。各个字从结体到点画基本上都已经程式化,同样的点画,字虽不同,写出来却几乎一模一样,没什么变化,隶书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书写工具,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字符号。汉代隶书艺术到《熹平石经》,已基本走到尽头。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水乎较高,或较为著名的碑石摩崖之外,还有不少东汉时期的碑石摩崖和石刻砖刻文字,也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如《祀三公山碑》介于篆隶之间,方正古拙,气势夺人。《北海相景君碑》方正古雅,其曳脚多用篆书笔法,顺延出锋而起笔方折,已开后世孙吴时期《天发神谶碑》风气之先。《张景碑》体势横扁,点画飘逸似《曹全碑》而坚劲过之。《建宁残碑》清劲雄放,点画工整严谨。《夏承碑》杂揉篆隶,点画奇特而骨气洞达,方圆兼具。《孔彪碑》笔画精劲,结构谨严。《扬淮表记》类于《石门颂》而更加雄浑坚劲。《鲁峻碑》丰腆雄伟,方整厚重,点画规范飘逸,开唐代李隆基、徐浩一路隶书风气之先。《娄寿碑》方正严谨。《耿勋表》不仅所刻地点与《惠安西表》十分接近,书法风格也非常相似。《韩仁铭》方整秀逸,与《礼器碑》书风相似。《王舍人碑》点画俊逸,方正严谨,浑厚朴拙。《樊敏碑》平正雍容,古拙肃穆。《袁博碑》清逸秀美,极似《乙瑛碑》。
这些碑铭在当年刚刚刻成的时候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漫长时间的风雨剥蚀给他们增添了别样的美。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汉代吉金砖瓦及碑刻书法艺术发展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