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简犊看两汉书法

2015-10-20 11:56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汉代有种“扁书”,或称“大扁书”,是将诏书、律令等写在木板或刷了白呈的泥墙上,地点都要在乡市通衡里门亭隧显见处,以便告示吏民周知,字因而要写得大,可以看得清楚。汉简中有“口口垂岂兼行A事,下库城仓居尉,明白大扁书乡市里门显见。”一九九O年十月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发现了在泥墙上用墨书写的西汉平帝元始五年(5)“月令诏条”,即是汉代“扁书’、“大扁书”的实物。.还有,而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巾有一些写在检、揭、桨信上的字较大。如居延汉简131号简“肩水候”、16.8号简“甲渠官”,393.5号简“第份五缝兰一完”。敦煌汉简1235号简“敦煌”,1475号简“东部深目”,1852号“户关戊各二’。店延新简EPT26.10号简“诏书’〔图一一,“诏书”揭,隶书,东汉建武间(25-57).约11.3厘米x 4.2厘米。〕等等,由于字大而笔画较粗,横画往往比竖画更粗,笔画转折处又多方截,显得字较扁薄,墨气浓重,另有意趣。说明当时的笔甚小,要写粗的笔画,必须将笔卧倒用偏锋写,而笔毫甚健,虽用偏锋,但转折调锋、提按起倒仍很灵便。清代金农自创的漆书隶书,风格和这些汉简上字十分相似,虽然当时不一定能看到这类汉简而得到启发或有意仿效,但是说明这种风格的字有其一定的书法美,致使后世有的书家也在追求创作这种书风,与之暗合。

    汉简中除了用有波碟的典型隶书书写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波碟不明显,笔画长短、结体疏密都不讲究的书体,相应的比有波碟的隶书—八分书要简捷、草率。
有些文字学家称之为汉隶中的“粗书’,或“新隶体”。西汉中期有些隶书即已没有什么波碟,起笔稍加顿驻,横画收笔也有回锋的.而“撇”则出锋,收笔较尖,这些和后世楷书、行朽有相似之处。如敦煌汉简中2165号简《天汉三年简),〔图一二,天汉三年简,隶书,西汉夭汉三年(前98),残14厘米x 2.58厘米。〕这是因笔势连贯,书写速度加快而自然形成的。敦煌汉简7%号简为宣帝元康元年(前65)所书,其中有些字有丰肥的波碟,因书写快捷,有些字则完全取消了波磔。〔图一三,元康元年简,隶书,西汉元康元年(前65),约15.3厘米x 1.9匣米。〕捺笔丰肥,是魏晋楷书较为显著的特征,这一特征到北朝后期的写经中还仍然保持着。敦煌汉简1161号简〔宣帝神爵二年(前60)所书〕之横画折笔都明显向里钩,与行楷书写法儿乎一样。到东汉中期以后,简犊中经常能见到和行书、楷书接近的书休,如敦煌汉简中永和二年(137)所书的1974号简和没有纪年的1985号简、2390号简等。(图一四,敦煌汉简,隶书,西汉神爵二年(前60)、东汉永和二年(137)等,顺序为24.3厘米x 1.1厘米;23.7厘米x 2.8厘米.22.5厘米、0.7厘米;22.5厘米x 2.7厘米。〕其他载体上类似的书体还有传世的熹平元年(172)解殃陶瓶上的朱书和东汉后期安徽毫县曹氏宗族a砖刻字等。传说东汉后期刘德昇创行书,而钟繇、胡昭俱学之干刘德异。钟繇兼擅各体,尤精隶,楷。以行书、楷书兼长的书法名家出现于东汉后期.是完全可能的。

    汉简中不论有波碟的隶书还是没有明显波磔的隶书,都有比较简率、快捷的写法,有时将一些部首偏旁加以简化,汉初一些古隶中已存在这种情况了,如前面所述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中将“止”写作“Z",“皿”写作“已”等,已包含了草书的因素。但是潦草的写法还不能算作草书。赵壹《非草书》云:“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趣急速耳。”认为草书起于秦未。许慎《说文解字·叙》则云:“汉兴有草书。”但是从出土的各种秦末汉初的简犊帛书看,只有写得较为草率的隶书,有些偏旁虽然与以后的草书相近,但在总的字形结体上与一般古隶并没有差别。现在能见到较早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实物,则是居延破城子1973年至1974年发掘简犊巾宣帝神爵(前61一前58)、五凤(前57一前54)、甘露(前”一前50)间的一些简牍。如破城子探方五六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EPT56.283号简和EPT56.280号简(图一五,居延新简,草书,西汉神爵二年(前60),甘露三年(前51),18.8厘米x 2.2厘米,22.8厘米x 1.1厘米。〕等,其中有一些字已是相当纯熟的草书了,但是这些简中还夹杂不少非草书的字,且宣帝时期出现有草书字的简犊比例很少,可知其时尚属草书的滥筋阶段。而宣帝时,有波磔的隶书—八分书已完全趋于成熟,从汉代草书往往含有与八分书相似的横向波磔,可以推知草书出现的时间应比八分书稍晚。西汉后期简牍中草书比例逐渐增多,大多仍是隶书和草书夹杂书写,也有一些已纯用草书书写了。有明确纪年的如居延汉简562.3A号简为元帝永光元年(前43)书,六十余字几乎都是草书。1526A号成帝阳朔元年(前24)简,170.5A号元延二年(前II)简等〔图一六,居延汉简,草书,西汉永光元年(前43),阳朔元年(前24),元延二年(前Il), 19.5厘米x 2.7厘米,19.8厘米x 1, 22.7厘米x 1.3匣米。〕以及尹湾汉墓中出土的成帝时期所书字小如米粟的《集簿》〔图一七,《集薄》木犊,草书,西汉成帝时期,23厘米x 6.5厘米。〕和写在二十一枚竹简上有六百四十余字的《神乌傅(赋)》〔图一八,《神乌傅(赋)》局部,草书,西汉成帝时期。〕所示,知草书发展至此时,也已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