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碑与帖的并列

2015-10-24 21:41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南北朝时期书法特点的关系对比

综上所述,南北朝时期书法特点的关系对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地域关系,南朝承东晋以来文化上的发达,以书法欣赏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社会风气,比如齐梁皇室可以调集很多专家到内府专门从事硬黄复制技术或专门探讨收藏、鉴别真伪,这一点,北朝显然处于劣势,在书法的发展已指向艺术审美目标时,旧有的实用立场肯定敌不过审美立场,这是一种历史趋势。
二是身分关系。当时书法又回归到贵族阶层,工匠的身分和贵族的身分相比,以及它们在封建社会中所拥有的能量与影响力,其间的优与劣也是不言自明。
三是材料的关系。以纸帛书的材料和石刻用的材料相比,一个是一次完成创作全过程,一个是要经过几道工艺制作工序,作者不能独立完成。一个是窗明几净、非常风雅、潇洒地逸笔寄兴,一个是汗流浃背地在石头上奋力敲凿,前者当然更加风流蕴藉,更具有士大夫气。所以,创作过程中的这种繁与简,工匠性质的劳作与自由挥洒的意趣,又形成一种不言自明的关系。
由上述关系为出发点,还可以引伸出更多的对比。
魏碑书法自身当然也在进步,从技巧的粗糙走向精细,只是一个技术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起来不困难,困难的倒是文化内涵方面的问题。而且,随着南北朝在后期的渐趋融合,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其自身也在不断受到古老的中原古文化熏陶,而慢慢走向正规的文化意识,原有的对比条件也开始有了某种转换。比如,《龙门造像记》是最为粗糙的,这种粗糙除了北朝文化的大规定之外,也还有造像环境本身的小规定,如果放到碑刻中去,环境条件变了,就未必概是如此。笼统意义上的北碑群,有摩崖和郑道昭。云峰山石刻群,其间已可窥见明显的走向规范化的倾向,只不过技巧上仍略嫌简单粗糙,但与 《龙门造像记》对比,在趣味上显然相去甚远。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我把 《郑文公碑》等摩崖书称之为是北碑中的 “馆阁体”,即是指它过于规范而已。此外,又有比较放纵的 《石门铭》、《王子椿徂徕山佛号》等铁山冈山摩崖书,这又是基于摩崖石刻自身的特征而产生的特定书风。更比如,有正规的魏碑如从 《广武将军碑》直到 《嵩高灵庙碑》,其间似乎也是从自由走向规范化。《张猛龙碑》的崛起,是北朝书法发展的一个高峰,它保存了北碑的犀利与爽劲的阳刚之气,同时又不失技巧上的完美,在构架上体现出一种冲突的张力。把握北朝书法除了注重其文化的规定性之外,在具体的风格确认时,如果能把握 《张猛龙碑》与 《石门铭》这两种名作的涵义,我以为即可以对这一时代书风有大概的理解。这两种作品一是碑、一是摩崖;一是内劲而有张力,一是外肆而不失精细;一收缩、一开张;一方笔趋向楷书,一圆笔接近篆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北碑中各种风格的对比。至于北朝墓志,我觉得在书法史上不太重要,它的风格从总体上说比较简单,发展余地也很小,只限于实用。所以我们对墓志不作重点提示,我们讨论的是书法史发展的规律。墓志可能是一个较偏僻的现象,它对书法史发展的规律影响不大。不过,我们在看书法作品时,请不要忘记了这一群墓志,因为它也是一种事实的存在,并且重要的墓志如 《张玄墓志》,其圆熟的程度,几乎已是完全的唐楷而少却许多北魏的生辣之气了。这也足以证明,所谓的北魏碑志,其自身技巧上也在不断进步,从粗糙狞厉与生辣走向成熟与圆到,在技巧上似乎与南朝书风殊途同归。
南朝书法本来有相当成熟的体格,而书家们还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契机。书法家开始提出了一系列的课题,比如书法的发展在过去是从文字结构走向线条,是从实用走向艺术,而南齐的王僧虔就提出了更进一步的看法,书法创作与欣赏是从形质走向神采。这是书法批评标准的进步,是从形 (直接的体现)的 “物质”开始走向神所表现的精神意蕴。这个标准相对于过去来说是一个很进步的标准。又比如相传南朝时期张融 (或作张永)和齐高帝讨论书法,齐高帝评论他的书法写得不错,不过缺乏王羲之的格调。南朝书法本来是上承东晋二王风流的,没有王羲之的格调自然是十分可惜,并且隐含着一种批评的口吻。但张融说:“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于是,历来被指为太狂放。这句话的含义表明“二王法”与 “臣法”之间是对立的,这种对立很明确,是主体创作与客体成法之间的对立,二王法是作为书家的生存条件和客体对象而存在,二王是权威,张融本人则还没有被承认是法,这个关系很清楚。那末,以张融的观点来看,则“恨二王无臣法”显然是一种反对古典,破坏偶像的艺术观。张融的作品后世人没有机会看到,所以无法证明他的水平是否足以与王羲之并驾齐驱。但有一点,“二王法”与 “臣法”之间的对立,从历史的角度看,意味着当时的书法已发展到了在艺术上出现 “成法”的阶段,已经有一个继承的、固定的、权威的传统法度存在。张芝的时代没有这种现象,王羲之时代也没有,到了张融的时代却出现了这种对法度的分歧观点。它表明书法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第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中,有一个 “成法”开始制约艺术家的思维与行动。要从事艺术创作,首先得了解成法。相比之下,过去的艺术家写书法没有这样的包袱。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在王羲之以前,没有 “成法”的概念。那时候没有书法家,没有技巧法则,没有书法理论的总结,没有对欣赏的主动的自觉的把握。试想想,有谁会给张芝提出一个标准,必须得按隶书的“成法”来做?张芝即使照隶书的方法去做,也只是一种文字的要求,而不是艺术风格的要求。而到张融时,有了艺术风格上的承法要求,因为有了第一代艺术大师王羲之,然后,后代所有的人都得匍伏在他的权威笼罩之下,于是也才会有张融的反抗。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我想这种反抗里,其实已经包含了我们整天在谈的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其实这种思想斗争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只要有艺术大师和艺术本体的存在,这种关系就必然与之俱来。当然从理论上说张融的这句话是不朽的名言,但我想张融大概不是一个成功者,他 “恨二王无臣法”,可是他的臣法并没有成功,如果他成功的话,一定是个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大师。但是他只有一种空的理想,却没有实际能够达到目标的手段,可能是技巧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素养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他本人对书法艺术知识掌握的原因。但有一条可以肯定,连张融和张永的名字在历史上都分不清楚,可见他的知名度不高。许多文献记载都忽略他,也可见他在当时与后世人的心目中艺术成就平平。书法成就不高的人,作这样的立论,当然是不足为训,虽然有石破天惊之功,却没有什么后劲。现在很多人拿他来作比喻,认为连南朝人都有 “恨二王无臣法”的观点,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匍伏在王羲之的脚下?这看法当然没错。但如果不具备王羲之的雄厚根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象不出无愧于时代的突破性成果并对它加以理性认识的话,将会给后人留下笑柄。所以,这类的话得有相当的程度时才可以说,否则,就会落到张融的下场。

唐代建立书法的楷书法则具有决定性作用

从书法史发展角度看,“成法”概念的形成,对唐代建立书法的楷书法则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这种概念的崛起,也就不会出现唐代的楷书与尚法思潮,希望重点加以注意这也正是我们在讨论南北朝书法史时,特别牵涉到张融这一课题的理由所在,因为它对后一时代的书法思潮有一种先导的价值。
以上我们对南北朝的书法,作了大概的总结和整理,我们没有对具体的作品作过多的纠缠。介绍这些作品是一个技术性过程,但对史观的学习意义不太大。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如前所述,掌握大关系的思路比单纯地介绍一堆史料起点要高一些。因为我们给这些史料赋予一种思想的含义,这种思想一旦成为一种系统就是史观。这种史观很重要。同样是一件作品,不懂的人看了后没有反应,而初学书法的人,会认为作品写得很漂亮、很工整。对书法家来说,所关心的是书法风格分类归属。而一个书法本科生或学者、研究专家,不能仅仅只是限于风格的含义,还得找出作品的历史价值,它牵涉到流派、时代、社会文化观念的衔接嬗递与变化等种种更深刻的历史命题。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长期以来北朝书法得不到书法界的重视?如果没有清代人的重视,北朝书法必然被湮灭无闻,这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使然?
2.对龙门造像记,你有什么样的评价?作为欣赏家,你可以把它们与王羲之、颜真卿的法书并列,但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你对它们有何分析?请根据实地考察印象,作出自己的描述。
3.为什么说同是官僚层的将军、太守、宰相,南朝与北朝仍然是不一样的?其中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客观规定?
4.请对南朝书法中 “成法”概念的形成作一分析,并指出它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特征。
5.撰论文一篇,重点对比南北朝时代书法发展的基本态势,并对其间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进行展开叙述。要求有具体的作品分析,不流于空洞抽象的感受,尽量提出本章未涉的新材料新现象。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南北朝-碑与帖的并列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