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鼎乐钟祈福祥—春秋战国时期书法

2015-10-12 05:26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礼鼎乐钟祈福祥—春秋战国时期书法
    金文即一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人称用来铸造器物的铜为“金”或“吉金”,铸成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就称为“金文”或“吉金文字”。青铜器中刻有铭文的主要是乐器和食器,鼎为食器之冠,钟为乐器为首,所以青铜器铭文又称为“钟鼎文”。其中,铸或刻的字凹下去的称为“阴文”,又称“款”;凸出来的字叫“阳”文,又称“识”,合称“款识”或“钟鼎款识”。此外,它还被称作“大篆”或“籀文”、“古籀”。现在比较通行的称呼是“金文”和“大篆”
    金文一般是铸出来的,春秋战国以后,也出现了直接刻在器物上面的情况。铸造青铜器的过程非常复杂,根据研究,铸造青铜器的步骤大致是:先用沙土制成模子,称为“范”,在范上书写铭文和雕刻花纹,然后将铜水浇入范中,待其凝固,再把范揭去。范有合范和蜡范两种,沙上柔软的质地使得刻写文字和花纹较为容易。铜液在范中流铸的过程中会对原来刻写的文字有所增损,显出一种熔铸感,这使青铜铭文产生了一与原来甲骨文相去甚远的视觉效果。青铜器上的铭文位置,在里在外并不固定,早期铭文多在里面。铭文的排列顺序,多是从上至下、自右至左,少数自左至右。据统计,目前出上有文字的青铜器有五六千件。
    关于青铜器铭文发展的历史阶段,容庚做过这样的划分“一、无铭的阶段;二、图形文字和祖宗名的记载阶段;三、章句略式阶段;四、章句结构完整阶段。字体由繁复的变为简单,具体的变为抽象。”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作一巡览。
    青铜器铭文产生于商代早期,初期多作为标识器主的徽记,后来逐渐发展为长篇的祭辞、册命、记事、诏令以及为器主歌功颂德的文字。它们和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铸造工艺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青铜文化。
   商代旱期的青铜器铭文,一般只有二三个字,多为动物形象、图形和氏族名、人名。如“戈”、“亚羌”、“妇好”等是记器主的族氏或名字的;“祖甲”、“父乙”等是记所祭祀的先人的称一号池还有兼记土述两者的,如“咸,父乙”等。此期金文字形和甲骨文相近,象形程度很高,笔画较为丰满,圆转自然,明显比甲骨文厚重。

    商代末期,许多器物的铭文字数仍不多,典型作品如《司母戊鼎》铭文(图1-2),《司毋辛鼎铭》。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灿,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鼎呈方形,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其腹部鼎壁上铸铭文“司母戊”三字。据考,“母戊”为商王武乙的妻子。此铭文虽只有只字,但是字一与字之间互相牵就排让,穿插排补,浑然一体,书写之人的匠心显易见。在笔画上,尖起尖收,多用直笔,意味与甲骨文相类。其肥厚的笔画给人以沉着凝重、从容大度的雄强感。此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与此同时,长篇铭文也开始出现,有的达到四五十字。如《戍嗣子鼎铭》(图1-3),《四祀必其卣》、《宰甫卣铭》等。《戍嗣子灿铭》略显锋芒,字形大小错落,笔画圆浑,微显曲势。《四祀必其卣》字体茂密,肥厚硕大,一些字形仍与甲骨字形相同,为原始图案;整篇空问分割自山,疏密交错。《宰甫卣铭》器内和盖内均有铭文,笔画更显凝练,字形丰满,尖圆结合,结构严谨。从此时期总体文字风格来看,较商旱期金文有一些掀著的变化,字形虽与甲骨仍极相似,笔画起收呈尖形,直笔多,粗细变化较大,结构多取纵势,己经注意随字赋形,看起来雄壮浑厚。严谨自然的书风与器皿上纹饰的威严的饕餮形象和谐呼应。
    一般认为,西周青铜器铭文大约可以分为前、中、晚三个时期。
西周前期,书法在继承商末甲、金文字传统的基础又有所发展,笔画大多尖起尖收,显得圆浑肥厚,常有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笔画,与商末金文如出一辙。而变化表现在:随着铭文篇幅的增加,对通篇铭文整体性的把握逐渐增强,更加整齐、美观: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曲直、尖圆等逐渐趋于统一,结构的规律性、稳定性在逐渐提高。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大盂鼎铭》。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铸造时约为公元前10世纪。清道光(1821-1830)初年在队西都县出土。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币153.5公斤。内壁有铭文(图1-4) 19行,长达291字,在西周青铜器中属长制。铭文记录了周王告诫孟(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孟一定要效法先王南公,忠心辅佐王室,治民保张。孟为谢工命及思赐而铸此鼎。其书法用笔方圆兼备,粗细起止京于变化。体势严谨,字形隽美,行气流畅,纵横疏密均匀,布局质朴平实而产气度恢宏,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典范。彝器在制作技艺上达到了当时的顶峰,器型的浑厚雄伟与铭文的端严凝重融为一体,珠联璧合。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外,《周公簋》、《天亡簋》、《利簋》、《康侯簋》、《何尊》、《商尊》、《郿二县大鼎》等也都是西周初期的精品。

    西周中期,铭文的篇幅进一步增长,尖起尖收的笔画逐渐消失,代之以粗细均匀、圆润婉转的笔画,曲笔代替了直笔,恭王以后更趋柔和,尖起尖收的笔画儿乎完个消失;金文特有的结构规律已经形成,全篇纵有列,横成行,显示出端庄典雅、雍容华贵的风貌。这一期的精品很多,代表性作品有《静簋》、《曶鼎》、《墙盘》、《即簋》、《利簋》、《大克鼎》、《兴钟》等。
    其中《墙盘》铭文(图1-5),字形整齐匀称,以长方取势,笔画粗细均匀,行笔流畅,具有典雅素丽之美。通篇文字横向取齐,整洁明净,又有活泼灵动之感。《大克鼎》铭文庄严厚重,笔画雄健,立御1三舒展而不失率意洒脱。这件作品字形统一,结构上虚实对比,利用辅助界格协助安排,是金文成熟的代表作。
    西周晚期是青铜器铭文发展的高峰期,文字更加规范,在笔画、结体和章法上更为成熟,变化更加丰富,具有高古雄浑之气象。其中偶尔可见向小篆演进的迹象。此期作品众多,几多为西周币器,清初被称为四大国宝的《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中,有三件都是西周晚期作品。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铭文19行357字。其铭文结构奇古,体势欹侧,线条随意,顺势而下,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又左右跳跃。笔画的“浇铸”痕很强烈,表现了浓亚的“金属味”。此盘与《墙盘》、《虢季子白盘》合称“三盘”。《毛公鼎》作于宣王时期。清道光末年陕西岐县出土。高53.8厘米,直径47.9厘米。内壁铸有多达32行498字的长篇铭文(图1-6),其内容是周王于动乱之时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并赐子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以记。铭文为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笔法精严,结构劲瘦匀称。线条遒劲稳健,布局错落自然,极为流畅,显示出金文完全成熟的形态。此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外,商与西周时期还有一些书写在玉石片和陶片上的文字,以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石刻文字等,其数量虽然有限,但是作为目前发现的较早的书写与石刻资料,它们展示了商周书法的另一种风貌。
    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金文书法主要延续着西周大篆的风格。因而,在东周时期的许多诸侯国里,都保留着浓重的周王室的文化遗风,存在着许多与典型西周大篆风格相似的作品。如许国的《乔君钲铭》,陈国的《陈侯壶》,黄国的《黄君簋》,邓国的《伯氏鼎》,薛国的《薛侯盘》,鲁国的《鲁伯愈父簠》等。
    进入列国割据兼并的战国时代,周王室统治力逐渐衰微,政治上氏族宗法制度瓦解,诸侯各自为政,文化上也急剧地产生分化,地域文化的特色逐渐增强,西周文化传统逐渐消失。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地区差异越来越明显,位于周室核心地区的秦国较多地继承了西周的书法风格,形成了秦系文字,并在秦统一中原以后,发展出成熟的统一全国的小篆文字:而其他地区也各自发展出自己的地域特色,被人们称为“六国书风”。
对于东周书法的分类问题,陈梦家将其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土系,而王国维则只分为东西两个土系,西土系就是秦系文字,东土系就是人们所说的六国书风。
    秦系文字:秦国世代居住在戎狄之间,在周平王东迁之时,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而被封于周人故土,始立秦国。所以,秦在立国之初,就比较全面、直接地继承了周的文化,其文化和文字都存有浓厚的宗周色彩。在战国初,秦系文字一直是在继承、完善和逐步规范西周金文的道路上发展。这种规范主要表现在字形的稳定性、笔画的平直匀称和结构的整伤上。规范的极致就是后来被定为秦国标准文字的小篆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秦公镈铭》、《秦公簋铭》、《秦公钟铭》、《商鞅方升铭》等。《秦公钟铭》结构匀称,笔画圆劲,字形接近秦《石鼓文》;《商鞅方升铭》所刻字形已明显表现出金文大篆向小篆过渡的痕迹。而出土的战国晚期的秦虎符,尤其是《阳陵虎符》,己标志着小篆的成熟。
    北方中原的六国文字主要包括齐、鲁、邾、营、杞、铸、薛、滕、燕、魏、宋、卫、陈、蔡、郑、晋、虞、歌等诸侯国。六国文字早期继承西周书风,笔画以圆转为主:中期笔画趋向方折,字形逐渐变得修长晚期结体方圆结合,笔画两端呈尖锋。春秋中晚期以后中原有部分地区又受楚风的影响。北方中原青铜器铭文的代表作品有《陈侯午敦铭》、《陈曼簋铭》等。
    楚系文字以楚国为代表,此外吴、越、徐、蔡等国一定程度上从属于这一系统。初期的楚文化是中原文化和原始楚文化的揉合,到春秋时它趋于成熟,独树一帜,成为与中原文化相匹敌的新秀文化。中原地区的一些诸侯国后来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如中山国。楚系铜器铭文崇尚华丽,字形秀美,结构活泼,充满了烂漫色彩和神秘的美感。
    《越王勾践剑铭》是越王勾践所用剑器上的铭文。剑长55.7厘米,近格处有铭文两行八字:“越王勾践自乍用剑。"1965年于湖北江陵县出土。铭文虽少,但排布整齐对称,笔画细腻,刻法极工,线条盘旋环绕,中间掺入鸟凤之形,融会自然。《蔡侯尊铭》、《蔡侯盘铭》、《吴王光鉴铭》、《鄂君启铜节》也是楚国金文书法的典型代表。《鄂君启铜节》中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的符节,铜节呈竹节形,中间有一竹节棱纹,错金文字,异常精美,笔画圆劲,富有装饰性。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总体来着,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归纳为这样三个特点:一是向小篆方向演变:二是地域风格的逐步增强,这表现在文字的装饰化倾向和小篆化两个方面;三是文字的应用范围扩展,为适应其需要,产生了明显的文字简化趋向,并进而导致了隶变。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礼鼎乐钟祈福祥—春秋战国时期书法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