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书法美学思想与其文化背景

2015-10-13 10:56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乐理与书理有广泛而深刻的同一性。音乐既可从书理中汲取营养,书法也可从乐理中获得启发。同一事物,道家从宇宙自然之道的角度认识它,儒家则从社会伦理角度观照它;道家讲阴阳运动而出形势,儒家讲不偏不倚,“适之中庸”。两种书学观在不同条件下可互相补充,互相显彰,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在汉代,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汉代书学思想的形成,还与书法本身的发展状况(在实用上,隶书已取代小篆,纸张已经发明,已能以宽展的纸张进行较前舒展自由的书写),与文字书法的用途有关,与两汉时代的政治、哲学思想、社会风尚等整个文化氛围有关。
西汉王朝建立,统治者汲取了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变严刑峻法的统治手段而为“持以道德,辅以仁义”的所谓“无为”之治。这“无为”不是老子所说的消极无为,回到原始,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去行动,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秩序。同时,也改变了秦代的思想专制,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西汉前期推崇道家,但并不一概排斥道家以外可取的东西。特别是秦亡之后,楚文化被带到北方,给北方文化渗人了热情的浪漫主义精神,从而产生了深沉的理性精神与想象丰富的浪漫热情相结合的、气度恢弘、生气勃勃的汉文化,对推动汉代美学思想的形成和艺术的发展具有极为明显和深刻的影响。崔暖、蔡邕分别在《草书势》、《篆势》中对两种书体艺术特征的描述所反映的浪漫精神,不仅为前代所没有,而且为后世论书势者树立了规范。
刘熙载《艺概》中说“汉碑气厚”,为后世所不可企及,道出了汉代书法与汉赋所同样具有的“伟美”,这正是汉帝国宏阔开朗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心态的反映。汉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显示其自觉作为艺术创造的特征,而不仅仅是政治理论的附庸;书法到此时,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也被作为艺术来观赏,而不仅仅是信息记录的工具。正由于此,《草书势》、《篆势》产生在汉代也是很自然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大转变。虽然它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较诸秦代利用法家思想进行严酷的政治统治,终究还是一个进步,因为它究竟还强调儒家“仁者人也”的人道主义,肯定人的伦理道德精神,这些对汉代美学思想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同时又是社会关系极为复杂、各种矛盾冲突十分剧烈的时代。各种社会阶级和集团的代表人物面对社会矛盾,表现自己的思想态度,这也刺激了文学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因而使时代的美学思想极大地丰富起来。
统观汉代的美学思想,大体可以以(淮南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楚骚传统思想和以董仲舒、扬雄、王充和(毛诗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来概括。我们仅就与书学有关的思想看看它们的影响。
《淮南子》美学思想正是产生在西汉前期统治者实行所谓“无为而治”的时期。不过,它借用《老子》中的语汇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运动有自己的规律,人只能顺应这个规律去进行合目的的活动,以取得人的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和谐。如其(泰族训》说:
        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故良匠不能研金,巧冶不能栋木。金之势
不可祈,而木之性不可栋也。涎垃而为器,赛木而为舟,栋铁而为刃,铸金而为
钟,因其可也。驾马服牛,令鸡司夜,令的守门,因其然也。
    (淮南子》也承认宇宙万象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正是不同的运动变化,乃有丰富多样的大千世界:
        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五色虽朗,有时而渝;茂木丰草,有时而落;
物有隆杀,不得自若。古圣人事变而更为,法弊而改制,非乐变古易常也。将以
救助扶衰,触淫济外,以调天地之气,顺万物之宜也。圣人天及地载,日月照,
阴阳调,四时化,万物不同。无故无新,无疏无亲,故能法天。天不一时,地不
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诸业不得不多端,趋行不得不殊方。五行异气而皆适调,
六艺异科而皆同道。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天人合一”说的集大成者,他用阴阳五行说解释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某些特征,确有神秘的唯心主义成分,但也不可否认其中也包含古代朴素的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宇宙观,并以此来证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同自然具有某些同一性、共通性的东西。他以人观照自然,而把自然人格化了。其所著《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称:
        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中者,天下之所
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
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
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奉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
地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在讲天地之道时,他指出了中和之所以为美的根据。说天地之美就在于阴阳二气的融合、和谐、协调。人以“和”为美,即是以自然生命的合规律的、协调和谐的发展为美。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是不朽的史著、“无韵之《离骚》”—《史记》的作者。他有一个最基本的美学思想:认为优秀的作品,都是“意有所郁结”而“发愤之所作”,其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美里,演《周易》;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屁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殡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用这种思想来解释艺术,则可以说艺术所表现的是真正的激情。没有真正被生活所触发的创作激情,不可能有感人的艺术。虽然书法不能以点画书写来反映具体的生活感受,但却可以将生活所触发的创作激情化为点画的律动,而使书法成为情性的物化,并获得其审美内涵。
“文”与“质”的关系问题,也是汉代美学家长期讨论的问题。扬雄对这个问题继承了先儒的观点,并有所发展。其《太玄经·文》称:
        阴敛其质,阳散其文,文质斑斑,万物粲然。
    承认宇宙万物从来就是“文”、“质”俱存的,如阴阳二气一样,是对立统一的。这个观点,表明他认为美与自然自身的存在运动是一致的,美只在与自然自身的存在运动形态的一致性。违反了这一根本不会有美。“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修身》),与孔子《论语》中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完全一致。扬雄还第一次提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的著名论点。语言反映自己心理、思想;以文字所在之书,是心理、思想的图画。二者都反映自己的情性修养。
以上简略介绍了汉代几家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倾向。它们各据不同的社会现实、艺术现实产生出来,并未直接触及书法,但是它们却必然通过书法美追求的实际,通过书家审美思想的实际被融化到书法美学追求中来。而且这种融合,有时是非自觉的、非有心的。被后来人所钦羡的汉代书法雄劲厚重之风,就是这种时代精神、时代审美心理的反映。虽然汉代人并没讲到这一点,甚至还没有自觉的追求。但是当我们看看霍去病墓前那些巨型石雕,看看那许多汉画像砖,尽管艺术形式不同,功用不同,而那种厚重、雄放、恣肆的风貌却具有时代的共同点。今天为我们仰慕不已的汉隶就是在这种精神气象下产生的;汉代的书论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汉代书法美学思想也是以这个特定的时代风格体现的。
人以自己的心性观照天地,天地被人格化,于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天人合一”的思想转化为书法创作思想以后,天理、人理、都成为书理的参照系。强调顺应自然之理,“天覆地载,日月照,阴阳调……”是天道,也是书道;“中者,天下之所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既看到阴阳对立,又看到矛盾统一。中和为美的形质的追求、形式与内涵统一的文质并茂,都已成为汉代书法的审美理想。司马迁的“创作激情论”其实质正是要排除非创作杂务的干扰,让主体浸沉在自己的创作亢奋之中,解衣盘剥,而有真情真气之作。正是这些美学观的兴起,促使汉代书法,出现了感情最为充沛、面目最为多样的争奇斗艳、大气升腾的宏伟景象。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汉代书法美学思想与其文化背景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