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和他的复古书风

2015-11-01 18:43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以上作品多为赵构三十岁前后所书

以上作品多为赵构三十岁前后所书,历代文献中一也未见赵构在建炎以后有刻意临写黄、米书帖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断,赵构对黄、米书法的潜心学习,应当开始于“靖康之变”发生前的青少年时代(大抵以宣和年间为主),此一时期去黄、米二人谢世时间未远。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元祐党禁”在大观元年(1107)正月得以赦除,黄庭坚书已不在禁学范围米芾晚岁曾赴宫廷任书学博士,与宋徽宗关系密切,这样,身为徽宗之子的赵构虽未曾见到黄、米二人,但出于对当时盛享书名的黄太史、米南宫的仰慕之情而刻意学其字,当不是意外,况且他曾经有“恨不与黄太史、米南宫同时”的感慨。也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这一番刻意学习,加之尚未能有机会对晋唐法帖进行深人临习,使得他早年的书法只能囿于所学的黄、米体势之下。这一阶段大约持续了十数年时间,对赵构后来形成自己的书法面貌定下了某种“基调”。

必须认识到,个人书风的转型决非一夜之间就可完成,何况赵构是在绍兴初期繁乱的政局中用米芾书体来书写诏书的。所以,他决不可能是在“豫方使人习庭坚体,恐缓急与御笔相乱”情况下突然“改学”米芾之字的。尽管赵构的书法天份较高,但南宋人众口一词地称赞赵构在书法上有着“天纵”的资质,这多半是缘于他贵为“天子”的身份而已。所以赵构习米芾之体必在早前,此时的“改学”其实是“改用”。米友仁在赵构书风的转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米友仁师法父亲而逼肖,得宋徽宗赏识,在宣和六年与杜从古、徐兢同管勾御前书画所。或许正是此时,青少年的赵构在禁中结识了米友仁等。虽然宋室南渡后,米友仁曾一度失官,但他很快就被赵构召至宫中以侍清燕,从事内府所藏书画的鉴定工作。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绍兴四年正月,米友仁“赴朝参,居临安”,其侍高宗清燕至迟在绍兴六年,而绍兴初期又正好是米芾书法大量集中内府的时间。,可见,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中所记载的,赵构复好米芾书法,并以其子米友仁侍清燕“而宸翰之体大变”,确属可信。

也正是在米友仁“侍清燕”的时候,赵构在取学米芾书法的同时,也开始大量临幕内府所藏米芾所临王羲之书札和《兰亭序》,并以此作为上追晋唐的桥梁。赵构“作米字”的时间似乎也不长。文献记载表明,赵构在绍兴四年临王羲之小楷《乐毅沦》赐韩世忠、七年临行书《兰亭序》赐刘光世,并在十年多次题赞王羲之书法等。传世书迹中绍兴三十一年所书《赐岳飞批卷》、十三年前后所书《御书石经》,就已经少有黄、米体势而多王羲之笔意。

2. 复古殿时期——绍兴八年(1138)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其书风表现为对钟、王法书的潜心研习下的“二王”体系化,小楷始具个人风貌。

从史书记载中可知,赵宋皇室沿袭唐风,对钟繇、王羲之法书有着偏爱的传统。这一家族式的传统对身为宗室子弟的赵构具有绝对的影响力,早年在汴京内府中曾见到的大星汉魏六朝法书名帖,也必定给曾经有着良好教育机会的赵构以深刻印象。虽然赵构开始学习钟、王法书的时间真正始于何年已经很难考定,但可以明确的是必定开始于青少年时代的学书伊始阶段。赵构真正有机会深人学习“二王”,则应该在绍兴八年定都临安以后。

绍兴三年(1133),高宗在驻跸地临安府(杭州)已有燕闲之所“复古殿”。迨至绍兴八年二月,下诏定都临安,并诏新安墨工戴彦衡在禁中作“复古殿墨”。可见,复古殿作为赵构在临安的燕闲之所,大量书法作品必出其地。定都临安以及“绍兴和议”的“成功”,着实让自即位以来始终处在不断“移跸“窘境中的赵构吃了一颗定心丸,内心原本就少’‘恢复之事”的高宗,此时已经认为是“无大利害相妨”了,于是就开始他内殿作书、日有程课的生活。同时,建都临安后的诏访天下遗书、“和议”成后的“榷场互市”等,都使得绍兴内府有了更多的晋唐真迹;而御府所藏《淳化阁帖》原刻拓本也应是赵构系统学习汉魏六朝法书的较佳取法范本。对此,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贵妃吴氏题御书时曾云:“机政之暇,择钟、王而下三十帖,亲御毫素并加临写。龙蟠凤翥,变态万象,希世之伟迹也。”虽然赵构书法并未达到吴贵妃所谓“希世之伟迹”的高度,但这条记述还是较为可靠地向后人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高宗赵构绍兴前期就对晋唐法帖进行了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的尽心临习,并达到了一定水准。赵构在退处德寿宫后,曾对自己的书法学习经历作过如下的自我总结:

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禊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余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初若食蜜,喉间少甘则已;末则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也,故尤不忘于心手。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刑,而心所嗜者,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

赵构所说的“屡易典刑”,大概就是指青少年时代先后学黄、学米、学王等;"而心所嗜者,固有在矣”,则当指他自己对王羲之书法的心神向往而言。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从传世《翰墨志》一卷和宋人笔记、书学著作中,可以知道赵构对王羲之书法是最为推崇的,对《兰亭序》《禊帖》)更是推崇备至。赵构以得益于魏晋笔法而自足,言语间充溢着对王羲之的景仰与自己学有所成的自得之情。且不说黄、米的成功离不开对羲、献的取法追摹,即使赵构作品中被认为是用黄体或采米字者,亦未尝游离羲、献之精神面貌。可以这样说,赵构一生之作,以“二王”为根柢、为基调,其用黄、米者乃是两段前奏。而在绍兴中后期陆续有过的取法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杨凝式等,也不过是他走向“出入二王”终极目标的一座“桥梁”。

标志着赵构书法脱离米芾面目而转向“二王”的作品

标志着赵构书法脱离米芾面目而转向“二王”的作品,历来公认是他书于绍兴十一年(1141)的(赐岳飞批劄卷》。如果说绍兴七年《赐岳飞手敕》还有着较为鲜明的米芾书风,那么《赐岳飞批笞卷》的流丽已经昭示着赵构个人书法风格初见端倪。

南宋《御书石经》,又名《南宋太学石经》,无疑是赵构书法中最为人知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书法工程。作为帝王,亲自书写数十万字的《石经》,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后代关于《御书石经)的论述,多本南宋人杂记。南宋人对《御书石经》刻成之本末的记载,当以曾宏父(字幼卿,号凤墅逸客)《石刻铺叙》卷上《绍兴御书石经》最为详尽:

靖康丁未夏四月,皇宋中兴,高宗即大位,改元建炎。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至绍兴十三 年癸亥,通十九年。金国侵凌,干戈之日居多,乃能亲御翰墨,作小楷以书《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全帙,又节《礼记》“中庸”、 “儒行”、“大学”、“经解”、“学记”五篇,章草《语》、《孟》,悉送成均。九月甲子,左仆射秦桧请镌石,以颁四方。卷末皆刻秦桧跋语。

《御书石经》诸篇,多以温润圆和的小楷书成,笔意出人“二王”之间,但体势丰腴和畅,已是颇有所得;兼有章草之作,也能上溯汉魏之源。又,据清人朱彝尊《杭州府学宋石经跋》记载可知,《御书石经)诸石在元、明时代遭到部分毁坏:

宋高宗皇帝《御书石经》,绍兴十三年知临安府事张摹石;淳熙四年,诏知府赵磻老建阁于太学,题日“光尧石经之阁”置石其下······宋亡,学废为肃政廉访司治所,西僧杨琏真伽造白塔,于行宫故址取石垒塔,杭州路廉访经历申屠致远力持不可,然已损其什一······其后,明常熟吴纳、乾州宋廷佐先后巡按浙江,或覆之廊,或甃以瓴甋;崇祯末,廊圮,乃嵌诸壁中:左《易》二,《书》六,《诗》十有二,《礼记》向有《学记》、《经解》、《中庸》、《儒行》、《大学》五篇,今惟《中庸》片石存尔;其南,则理宗大书《御制序》四碑在焉;右则《春秋左氏传》四十八碑,阙其首卷。通计八十七碑,诸经虽非足本,然书法甚工,学古者所当藏弆。若夫秦桧一跋,已为讷椎碎,其词见于学士院《中兴纪事本末》,君子无取也。

然而,后代关于《御书石经》的论述中,有三点还是为一般人所忽视:其一,它非赵构一时一地之作;其二,有很大一部分乃吴皇后代笔;其三,当年赵构所书刊石者决非仅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还应该包括《论语》、《孟子》和《史记》列传等。综合宋人史学文献可知,绍兴一三年十一月被先后刊成立石于太学“首善阁”的《御书石经》,是赵构在绍兴五年至十三年期间先后陆续书写的,其中大部分是他在绍兴十年以后亲笔书成,而其中的另一部分则是由吴皇后代笔,只是到了绍兴十三年七月太学建成后被陆续“宣示”,诏许刊石在一起,但其中仍有一部分是在绍兴十四年至绍兴十六年刊立的。刊石之后,又陆续以墨本(拓木)赐国子监及诸州庠。通过对现今仍保存在杭州碑林(杭州孔庙,原杭州府学旧址)的八十五块《御书石经》南宋原石的考察,可以发现,各经碑石形制大小略有差异,更明显的是字体大小也有差别,大体前出者多为字径一厘米左右的小楷,后出者多为字径二厘米左右的小楷,其中字体大者又有间杂行书、章草笔意。至于哪一部分是吴皇后代笔,前人已说是“世莫辨之”,今天可能更难考索。大体可以认为,凡间杂行草笔意者,必出赵构亲笔。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赵构和他的复古书风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