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品”与 “评”的批评体格与思维模式

2015-10-24 22:41 评论 0 条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南北朝的书法理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齐梁时代

 

南北朝的书法理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齐梁时代 (宋、陈稍弱),齐梁是这时期理论的高峰。齐高帝、张融、王僧虔等是齐朝的;庾肩吾、袁昂、梁武帝等是梁朝的。齐梁时代时间不长,可是书法理论的成果却非常丰硕。这几群人对书法批评的全面投入,有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著名的 《世说新语》也在此时问世。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当然对这个时期整个书法理论的格局的把握与评价,我们不能只看到南朝,还要注意到北朝。
北朝的书法理论,比较重要的有江式的 《论书表》,其中也有较好的论述。但从书法观念的建树方面看,显得比较弱一点。这种观念上的弱,我想与当时的创作情态是比较相吻合的,因为北魏前后的书法创作,主体意识不太强,工匠制作的作品较多,而南朝是士大夫荟萃之地,文化素质较高,容易把简单的技法现象上升为理论概括,汇集成文献。这是南北朝之间的不同特点。
前面曾提及六朝时有位书法家叫庾元威,他有一篇文章叫 《论书》,很少有人注意到,但在张彦远的 《法书要录》里被收进去了。在 《论书》里,庾元威谈到了他当时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书法表现形式,比如:象形式的,龙凤鸟虫柳叶倒韭,甚至颜色五采等,不一而足,在其中都有记载。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虽然后来这些论述大都被淘汰,但对书法批评史的思想演变,还是很有意义的。在书法史和美学课中对此已经涉及,故不再赘述。
最后,我们对南北朝的书法大概作一个总结:
第一,在书法理论方面,南北朝时期相对于汉末和魏晋来说,是讨论的内容最多,讨论的方法最丰富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虽然在书法史上并不是十分强盛的时代,但批评史上却最引人注目、最有趣味。比如,内容上有对书家的评论,有对书法风格的评论,也有对当时内府收藏的书法的鉴赏的评论。陶弘景与梁武帝、齐高帝之间的讨论,都是针对当时内府收藏的书法作品进行鉴定与辨伪。特别是齐梁时代之前的宋,有一个书论名家叫虞龢,他有一篇 《论书表》,可以说是最早提出崇拜王羲之的重要文献。有人认为王羲之的地位是在唐代开始确定的,因为唐太宗特别崇尚王羲之,可是在南朝的刘宋时代,就已经有虞龢对王羲之表示无比的推崇,把王羲之推为古今第一。该时代书法批评在内容上的丰富性与方法上的多元化,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出现了艺术批评的主观意识。如评羊欣书是 “婢作夫人”—— 丫环当太太,举止羞涩、局促,无大家气派,这是对书风的批评。也有比较具体的对某一个专题的批评,如“天然过之,功夫次之”,这就是专业批评。当时把书家分成品级,实际上已包含了批评的内容。为什么有人被归在上上,而有人则被归在下下,其中是有原因的。所以当时的人批评的意识很强,但并不完全是作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主要表现为对一种风度的概括和对一种气质的研究。批评一个人的作品,对成功与不足两方面都顾及到,这表明当时的批评是相当成熟的。
第三,当时的书法理论开始走向体系化。所谓的走向体系化,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汉晋书赋、书势的文体;可以看到书法的技法条例的文体,比如卫夫人的 《笔阵图》,就是一种技法的研究;还有关于书体的研究、书品的研究、书评的研究、书录的研究等。有这么多的内容出现,牵涉的范围十分广泛,形成了体系化的研究成果集群。这在后汉时不可能出现。品藻是一种文体格调,评论也是一种文体格调,书势又是一种文体格调,分类越来越细,意味着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也是当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
第四,当时的书坛已经开始出现了具有专业水平的理论家,如庾肩吾、袁昂、梁武帝、王僧虔。这些研究家有的书法不错,如庾肩吾的书法写得不错,梁武帝也写得不错,王僧虔也有传世名帖。也有部分人只有文章传世而不知道其书法水平如何,如北朝的江式,不但无传世作品,历史上也未见记载。虞龢、庾元威也是如此,可能这部分文人爱好书法批评,但可能不是书法家。这种现象比较值得重视。一直到民国的时候,所有的书法理论的书大都是由书法家来写的,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缺乏理论思辨价值,只能记录一下个人创作的经验。如果有人虽然对书法创作不太内行,但他能从理论的高度去看书法的文化意义,这种理论亦是真正有价值的。它比一般技法理论的程度要高得多。在创作上不太有名,而在理论上有文章流传下来,这种现象的出现已改变了单一的以创作家代替理论家的落后状况,实践与理论开始出现了某种分化。
从汉晋书赋到六朝的书品、书评,这个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
第五,从汉晋书赋到六朝的书品、书评,这个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从 “前书法理论”直到后汉为止,所有的书法理论都是文字理论。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而现在呢?评论王羲之“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而爽爽有一种风气”,这和文字有没有关系?这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欣赏!至于谈到神采与形质、工夫与自然、紧媚与骨力,这些都和实用文字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由此看出,书法理论已从古典的文字 “六书”理论,逐渐走向艺术风格理论。这是魏晋南北时期,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书法理论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转变。
我们在讨论这一段批评史历程之时,有意跳过了一些理论文章,比如传为王羲之的 《记白云先生诀》等,因为它完全不可靠。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有些文章对于书法史来说可能只有现实意义而无发展规律的意义,或只有叙述的意义而无理论与观念的意义,从完备的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看,可能不应遗漏,而站在一个提纲挈领的批评史立场上看,则只能删繁就简,取主舍次了。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卫夫人 《笔阵图》对线条的自觉探求是书法理论史上的一大转折?
2.《书品》在批评方法上具有哪些含义?庾肩吾是如何运用品级方式来完成他的批评表述的?
3.袁昂 《古今书评》的喻像运用与汉晋书赋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说它们在表面上相同而实质上相异?有什么理由?
4.为什么说六朝 “品”、“评”方式对后世书法批评的笼罩经久不衰?请举出自唐至清代书论用 “品”、“评”方法为之的具体例证。
5.通读 《中国通史》中关于从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内容,并对书法 “品”、“评”的现象进行系统阐述。请注意,论文中心应放在南北朝时期 《诗品》、《古画品录》、《书品》之间的关系证明上。以此为契机,作一断代的书法文化史研究。
参考文献:
卫夫人:《笔阵图》;庾肩吾:《书品》;袁昂:《古今书评》等,《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谢赫:《古画品录》;于安澜:《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南齐书》、《梁书》,二十四史点校本,中华书局
徐震:《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
范文澜:《中国通史》,1978;,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79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张彦远:《法书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魏晋南北朝:“品”与 “评”的批评体格与思维模式 |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分类:中国书法理论知识库 标签: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发表评论


表情